別名】側耳根、豬鼻孔、臭草、魚鱗草,又稱魚腥草魚腥草學名蕺菜,別名葅菜,俗名折耳根、豬鼻孔、臭草等。魚腥草根、莖、葉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屬三白草科、蕺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魚腥草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及雲、貴、川等地。野生在田埂、路溝旁。自然狀態下高約30厘米,人工栽培可達60~80厘米。地下莖節上生根,葉互生卵形,基出五脈,葉柄基部鞘狀抱莖。花小,淡黃或白色,穗狀花序頂生,果近球形。原系野生,全草均可入藥。據測定,每百克嫩莖葉含蛋白質2.2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及豐富的鈣0.7克、磷0.53克、鐵和魚腥草素、癸醛、揮發油(月桂油烯)1.2~0.5克、蕺菜鹼等。魚腥草性寒、味辛、微溫、苦,為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等功效。可治肺炎、急性氣管炎、痢疾、瘧疾、淋病、白帶、水腫、濕疹、痛腫等病症。對流感桿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抵制作用;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亦有抑制作用;還可作為服毒急救的催化劑。魚腥草多以嫩莖葉和地下嫩根供食用,目前魚腥草的地下莖作為一種新鮮蔬菜,可做菜食用,可涼拌、炒食、做湯或腌漬,能制作多種具有獨特風味的菜肴,營養豐富;還可加工成魚腥草茶、酒、汽水等系列保健飲料和食品,很有開發前景,在城鄉市場十分暢銷。在貴州城鄉每家的餐桌上折耳根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涼菜,特別是那年的非典性肺炎暴發後,貴州沒有一個非典病例,可能與長期食用折耳根有很大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