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钜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從此後,築陵工地上香氣彌漫,總監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馍後,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馍不同一般,後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馍。這種烙馍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由於歷代勞動人民不斷地改進制作方法,鍋盔馍的質量也越業越好,樣式也有許多種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乾陵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旅游者,他們總愛吃乾縣的特產——鍋盔馍,臨走時還要帶上幾個,回去送給親朋好友。 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