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足細胞病變的病人飲食吃什麼好?有禁忌嗎? 你好!腎小球輕微病變是腎髒綜合症中的其中一種類型,主要是腎小球的系膜細胞受損,系膜細胞異常增生增值引起的腎髒的濾過功能障礙,導致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和化驗指標的異常,治療的關鍵是要針對腎髒的系膜細胞進行修復,降解異常增生的細胞外基質,恢復腎髒自身濾過功能,使各項指標自然消失. 腎病綜合症是指:高度選擇性蛋白尿:小分子白蛋白大量濾過、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腫、高質血症。彌漫性膜性腎小球腎炎:又稱膜性腎病,好發於青中老年,兒童少見,男性多於女性。 1.對症治療-利尿消腫 導致腎病綜合征水腫的機制並不單一,但是肯定有低血漿膠體滲透壓(由低蛋白血症導致)因素存在,因此,欲有效利尿,靜脈補充膠體液是重要措施之一。臨床多靜脈輸注血漿代用品(如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澱粉)來提高病人血漿膠體滲透壓,但應注意:①選低分子制劑(分子量2-4萬道爾頓)以兼顧擴容及滲透性利尿;②應用含糖而不含鈉制劑,以免氯化鈉影響利尿療效;③當尿量<400ml/d時應禁用此類藥物,此時藥物易滯留及堵塞腎小管,致成“滲透性腎病”,誘發急性腎衰竭。若無心功能障礙時,可每次靜脈輸注500ml,隔日1次,輸注結束立刻從滴壺入袢利尿劑,以獲取最佳利尿效果。 現在不主張輸注血漿或其制品(如白蛋白)來提高膠體滲透壓。因為輸注的血漿或其制品均於24-48小時內經腎從尿丟失,如此將加重腎小球高濾過,嚴重時損傷腎小球髒層上皮細胞導致“蛋白負荷腎病”,而且濾過的蛋白將被近端腎小管上皮重吸收,過度重吸收將損傷腎小管,導致上皮細胞變性脫落。有人用血漿及其制品作為營養藥頻繁輸注來提高病人血漿蛋白水平,則更錯誤。試驗已證明輸注血漿或白蛋白後將反饋抑制病人肝髒蛋白合成,只有弊而無利。 利尿效果不佳時,應檢查病人是否嚴格限制食鹽攝入。利尿效果差的嚴重水腫病人,可輔助應用超濾脫水消腫;利尿效果差的嚴重腹水病人,亦可考慮進行自身腹水濃縮回輸。而病人利尿效果好時,亦需注意勿利尿過度、過猛,以免血液濃縮形成血栓,病人體重以每日下降0.5-1.0kg為宜。 2.主要治療-抗免疫抗炎症 導致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腎小球疾病幾乎都是免疫介導性疾病,而且多為免疫介導性炎症,故其主要治療必為抗免疫及抗炎症治療。 2.1合理應用各種治療藥物 類固醇激素 盡管激素治療存在多種方案,但是一般均遵循“足量、慢減、長期維持”的用藥原則。①開始用量要足:以潑尼松為例,起始劑量需達到每日1mg/kg(不過,多數國內醫師主張最大量不超過60mg/d),足量(≥40mg/d)服藥12周。②減撤藥要慢:有效病例每2-3周減原用量的1/10,當減至20mg/d左右時疾病尤易反跳,更應謹慎。③維持用藥要久:常以隔日20mg頓服作維持量,共服半年至1年或更久。起始量足有利於誘導疾病緩解,減量慢及維持用藥久可預防疾病復發。 某些難治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尤其少數病理為微小病變或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者)可以試用甲基氫化潑尼松沖擊治療,0.5-1.0g溶於5%葡萄糖靜脈點滴,隔日1次,共3次。用藥期間,必須注意防止感染、水鈉潴留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 細胞毒藥物 包括鹽酸氮芥、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及長春新鹼等,它們常與激素配伍應用。 此類藥物中氮芥療效最佳,但因副作用大(骨髓抑制、胃腸反應及局部刺激),臨床現已少用,或僅用作二線藥物(環磷酰胺療效不佳時)。該藥多在睡前從靜脈點滴的三通頭中推注,始量1mg/次,漸增至5mg/次,每周注射兩次,直至累積量達80-100mg。 現在臨床最常用環磷酰胺,每日100m口服,或200mg靜脈注射,累積量達6-8g停藥。該藥出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及胃腸反應,但遠比鹽酸氮芥輕,此外還有中毒性肝炎、性腺抑制(主要為男性)、脫發及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均應注意。環磷酰胺沖擊療法(每次0.75/平方米體表面積,或每次1g溶於5%葡萄糖靜脈點滴,每月1次,共6次),雖已廣泛應用於狼瘡性腎炎(尤其腎間質病變重者),但對於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未必有特殊優越性。 苯丁酸氮芥也可用於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治療,常用量為每日0.15-0.2mg/kg,共服8-10周,累積量達10-15mg/kg停藥。該藥副作用與環磷酰胺相似,但比環磷酰胺輕。 霉酚酸酯 為新型的免疫抑制劑。該藥選擇性作用於t、b淋巴細胞抑制免疫,而對其它體細胞無作用,故副作用小(僅輕度胃腸反應,偶有輕度貧血或白細胞減少)。霉酚酸酯也常與激素全用,劑量1-2g/d,分兩次空腹口服,需持續服藥1年以上。有人認為此藥對膜性腎病(包括ii期膜性腎病)療效遠較其它細胞毒藥物良好。 環孢素a 該藥選擇性地作用於t淋巴細胞抑制免疫反應,臨床也常與激素合用,起始用量常為5mg/kg.d,分兩次口服,2-3月後緩慢減量,共服藥半年至1年。服藥期間定期監測藥物血濃度,以保持其谷值在100-200ng/ml。該藥對某些給難治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除外)病例,尤其呈激素依賴性者,有一定療效,但是該藥副作用大(急、慢性腎毒性、肝毒性、高尿酸血症、高血壓、齒龈增生以及多毛症等),故一般只作為二線用藥。 雷公籐 中藥雷公籐根(去皮)含有多甙、二萜內酯、三萜甾醇、倍半萜生物鹼等30多種化學成分,現知其中某些成分主要為雷公籐多甙,故臨床現用雷公籐多甙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症(30-60mg/d,分3次服用,也多與激素配伍)。雷公籐多甙也有一定副作用,如性腺抑制(男性精子生成減少,女性月經紊亂)、肝髒損害及外周血白細胞減少等,但比環磷酰胺輕。此外,雷公籐可導致急性腎衰竭,需注意。 3.有區別地進行個體化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表面積及有無相對禁忌症等調節藥物藥量,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病理類型制定不同治療方案。 3.1 微小病變及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所致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應力爭將腎病綜合征治療緩解。初治者可單用激素,而且劑量可偏小,復發(尤其多次復發)病例治療宜激素加細胞毒藥物(常選環磷酰胺,亦可用鹽酸氮芥,後者對減少復發似效果更佳)聯合治療,成人約有15%呈難治性腎病綜合征,這些病人(尤其對激素依賴者)可試用環孢素a。 3.2膜性腎病所致原發性腎病合征 ⅱ期膜性腎病很難治療,但是多於60%的i期膜性腎病病例腎病綜合征可治療緩解,所以應對不同病期病人制訂不同治療目標,i期病例仍應力爭緩解。膜性腎病治療應該激素及細胞毒藥物(常選環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聯合應用,治療無效時也可試用環孢素a。激素加霉酚酸酯治療部分膜性腎病(包括ⅱ期)病例,也有較好療效。膜性腎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易發生嚴重藥物副作用,必須注意,因此規則治療後的無效病例(尤其ⅱ期)應果斷減、停藥。此外,膜性腎病很易發生血栓栓塞並發症,應注意進行防治。 3.3 重度系膜增生性腎炎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所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治療困難,常逐漸發展至終末腎衰竭,經過治療如能減少尿蛋白排洩及延緩腎損害進展即為成功,不宜盲目制訂過高目標。治療時也應激素及細胞毒藥物(或霉酚酸酯)聯合應用,若無明顯副作用,激素足量用藥時間要更長(甚至6個月),減藥速度要更慢,維持治療要更久。對部分無效病例(尤其是激素依賴者),也可試用環孢素a。 3.4 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所致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此病理類型病例治療常無效,疾病進展快,易於進入終末腎衰竭。因此,治療目標只能定為延緩腎損害,而且不易達到。此病理類型的腎病綜合征可參考上述重度系膜增生性腎炎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的治療方案進行,不過,不提倡用環孢素a,因為已證實無效。有學者主張該型腎炎病人應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雙密達莫300mg/d或阿司匹林100mg/d)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認為對延緩腎損害進展有益。 4.並發症防治 4.1感染 感染是腎病綜合征的常見並發症,包括細菌、病毒及霉菌感染等,其中以血行播散性結核及深部霉菌感染最嚴重,可威脅病人生命。感染的防治原則是:①不盲目給用激素及細胞毒藥物的病人並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這不但不能防止細播菌感染,反易導致霉菌感染發生。②病人一旦出現感染,即應盡快選用敏感、強效、無腎毒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如血行播散性結核用異煙肼、乙胺丁醇及匹嗪酰胺四聯治療,深部霉菌感染用氟康唑靜脈點滴治療等),並加強支持療法。③反復感染者,可輔以免疫增強劑(如胸腺肽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5g靜脈點滴)治療,減少感染發生。 4.2血栓及栓塞 血栓及栓塞是腎病綜合征的另一常見並發症,膜性腎病尤易發生。此並發症重在預防,主要措施是:①腎病綜合征病人均應給予抗血小板治療(雙密達莫300mg/d或阿司匹林100mg/d);②血漿蛋白低於20g/l的腎病綜合征病人,還應進行抗凝治療:常予肝素鈣50mg,每12小時皮下注射1次(肝素鈣吸收代謝較慢,故可每日注射兩次),或肝素鈉25mg,每6小時皮下注射一次(肝素鈉體內吸收代謝快,4-6小時作用消失,必須反復注射),以保持凝血時間(試管法)達正常2倍;③血栓栓塞一旦發生,即應盡快進行溶栓治療(6小時內最佳,3日內仍可望有效):臨床常用尿激酶(20萬單位/d靜脈點滴),近年基因重組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問世,溶栓效果優於尿激酶,亦可試用。出現血栓栓塞的病人還需持續抗凝半年以上,以防新血栓栓塞再發,此時常選口服抗凝藥服用(如華法令或其它雙香豆素類制劑),需保持凝血酶原時間達正常的2倍。 4.3高脂血症及其並發症 只要估計ns難以迅速緩解(如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賴性腎病綜合征),脂代謝紊亂要持續較長時間,降脂治療就應盡早開始。雖然腎病綜合緩解前其脂代謝紊亂無法完全矯正,但降脂治療仍可能減輕高脂血症,從而減少其並發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及腎髒損害)發生。 以血清膽固醇增高為主者,應首選羟甲基二酰輔酶a(hmg-goa)還原酶抑制劑治療;而以血清甘油三酯增高為主者,應首選纖維酸類衍生物治療。兩藥均有一定的肝毒性及肌毒性,必須注意,因此兩藥不宜輕易並用。兩藥均能使雙香豆素類藥物抗凝作用加強,所以與雙香豆素類藥物並用時,後者需酌情減量。 藥物治療必須配合飲食治療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病人膳食應少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主要指動物油脂),而應富含多聚不飽和脂肪酸(豆油、玉米胚油和芝麻油富含η6系脂肪酸,深海魚油富含η3系脂肪酸)及甾醇(向日葵油、米糖油及菜籽油富含甾醇,並應增添可溶性纖維食物(燕麥、谷類麸皮)。 4.4低蛋白血症及其並發症治療 主要治療環節如下:①供給適當蛋白飲食。在保證患者每日食物總熱量(125.5-146.1kj/kg,即30-35cal/kg)前提下,要注意飲食蛋白的量和質。高蛋白飲食會增加尿蛋白排洩及損害腎髒,早已被廢棄,目前主張每日蛋白入量以0.8-1.0g/kg為宜。近年研究發現,飲食蛋白組成(氨基酸成份)也影響尿蛋白排洩,故有學者提倡腎病綜合征宜多進大豆蛋白為主的素食,而不宜多動物蛋白,此觀點也應重視。②促進肝髒合成蛋白:從前多用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諾龍),但療效不著而副作用大,現已不用。北京醫科大學腎髒病研究所經多年研究推薦用中藥當歸30g、黃芪60g煎劑每日一劑,可促進蛋白合成,現已推廣應用。③減少尿中蛋白丟失:可應用acei(如苯拉普利、雷米普利等),該類藥能減低腎小球內高壓、高灌注及高濾過,並能改善腎小球濾過膜選擇通透性而減少尿蛋白(可減少30%-50%)。近年,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問世,該類藥治療作用在某些方面與acei相似,亦有良好應用前景。 腎病綜合征由於體內金屬結合蛋白及內分泌素結合蛋白隨尿丟失,導致機體鐵、鋅、銅等微量元素及活性維生素d缺乏,這也應通過飲食及藥物補充進行治療。其中服用25(oh)d3或1.25(oh)2d3治療[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