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杜仲釀制紅葡萄酒男人可以喝嗎 【中文名】杜仲(《本經》)
【類別】皮類
【異名】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檰(《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藥志》),扯絲皮(《湖南藥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藥手冊》),玉絲皮。
【來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科屬】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別名:扯絲片拉丁名:eucommiaulmoides[/font]
【植物形態】杜仲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光滑,黃褐色或較淡,具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老葉上面光滑,下面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1~2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於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長的子房,子房1室,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丘陵、平原均可種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
本植物的嫩葉(檰芽)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為了保護資源,一般采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藥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干。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干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淨,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
主產於四川、安徽、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此外,江西、甘肅、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樹葉含杜仲膠2%~4%。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後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另外。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b及β-胡蘿卜素等,還含有很多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醛糖、綠原酸。
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榈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於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
【藥理作用】①降壓作用如杜仲降壓片
樹皮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藥1~2克)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後產生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持續2~3小時,呈"快速耐受"現象。在3只腎型高血壓狗,每天以煎劑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縮壓降低最多時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療效不夠滿意。杜仲的炮制與劑型對降壓作用有一定影響,煎劑作用強於酊劑,炒杜仲的降壓作用較生杜仲為大。杜仲對貓有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快速耐受"現象不顯著。對膽甾醇動脈硬化家兔之降壓作用較對正常家兔更為顯著,但亦能產生"快速耐受"。至於降壓原理,因尚未確定有效成分,故屬於初步性質,已證明急性降壓與迷走神經無大關系,亦不受阿托品之影響。對離體兔心,杜仲小量時先興奮,後略呈抑制;也有報告其對心髒的抑制作用與其ph有關(ph在4~5之間),經調整後,對大鼠與家兔離體心髒皆呈興奮作用。杜仲對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同樣濃度卻使實驗性膽甾醇動脈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縮作用,對正常家兔的冠狀血管與腎血管在低濃度時多呈擴張作用,高濃度時則相反,對動脈硬化家兔的冠狀血管在低濃度時亦呈收縮作用。因其降壓與心及血管的直接關系不大,故推論其為中樞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種制劑對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對正常大鼠、小鼠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鉀0.4%,故推論利尿可能與鉀有關。
③其他作用
臨床使用杜仲浸劑,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有所降低,並改善頭暈、失眠等症狀,大劑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劑給狗灌胃,能使其安靜、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劑量對小鼠亦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杜仲對大鼠和兔的離體子宮,均能抑制腦垂體後葉所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使子宮松弛,但對貓的離體子宮反呈興奮作用。曾有人報告杜仲煎劑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醇浸劑似能減少大鼠腸道中膽甾醇的吸收。
【炮制】杜仲:除去粗皮,洗淨,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
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性味】甘微辛,溫。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
【歸經】入肝、腎經。
①王好古:"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①《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