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寫一篇論文提綱怎麼寫?正文

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寫一篇論文提綱怎麼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寫一篇論文提綱怎麼寫?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1.飲食觀念及味道和營養: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
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
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
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卡路裡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
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
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
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
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
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
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
都會使菜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
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
一味捨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別強調養生、
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
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
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
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
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
近年來我國廚師參加世界烹調大賽,
人家端上一個菜營養成分開列得一清二楚,我們則拿不出這份材料。
經人提問,亦瞠目結舌不知所雲,大大地吃了啞巴虧!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
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
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
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






而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
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
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
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
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道”,
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
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
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
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一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
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
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
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
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
這當然也屬於一種“中庸之道”。






2.烹饪的隨意與規范: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
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
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
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
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
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
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
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
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
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
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
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
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
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因此,
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范化,
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對食品加工的隨意性,首先導致了中國菜譜篇幅的一再擴大:
原料的多樣,刀工的多樣,調料的多樣,烹調方法的多樣,
再加以交叉組合,一種原料便可做成數種以至十數種、數十種菜肴。
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雞,到了粵菜大廚師手中,
做出數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話下。其他原料也是如此。
因而在盛產某種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這一種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
如北京的“全鴨席”,延邊的“全狗席”,廣東的“全魚席”、“
全蚝席”,長沙李和勝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飯館的“
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鍋居的“全豬席”,
比比皆體現了中國烹調的隨意性派生出琳琅滿目的菜式。






3.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國,無論什麼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
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間,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對象,
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國人都喜歡互相勸酒,
夾菜,舉杯共歡,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
當他們聚在一起吃飯或請客時,勸酒,夾菜並沒有中國人那麼熱情,
並且客人與主人之間也沒有那麼客氣。西方人更注重個人的獨立性,
各吃各的,沒有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趣。
中餐上桌的菜講究豐盛多樣,一般是8或10碟、12碟,
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講究。
而西方人宴客則是以牛、羊、豬排等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眾所周知,
中國人包括亞洲一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湯匙,
吃飯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
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
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
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兩種智慧。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
《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纣王,
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認為:
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系,
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
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筷子的特點是“
以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
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
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征。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
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
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
但大約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
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過四五百年歷史。同筷子的簡單相比,
刀叉種類較多,屬於專用工具,但由於這種“專”往往表現出“
大巧若拙”而被國人忽視。回到餐桌上,
也許應對炖得稀爛的黃豆豬蹄,筷子還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
恐怕筷子就要自慚形穢了,刀叉這時表現出它們的專業特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筷子和刀叉與思維方式的關系很難得出結論。
不過關於使用筷子更有利鍛煉思維能力的說法卻著實有科學依據。
科學家們曾從生理學的觀點對筷子提出一項研究成果,
認定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
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
而筷子中暗藏科學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
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采訪時,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論述:“
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
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
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
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4.用餐禮儀:






在禮儀方面,中西兩者更顯不同。在中國古代,在用餐過程中,
就有一套繁文缛節。《禮記·曲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
毋放飯,……毋固獲,毋揚飯,……卒食,客自前跪,
撒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大意主要是:
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
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余的飯放回鍋裡,不要專占著食物,
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
交給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這些禮儀有的在現代也是必要的禮貌。在西方宴席上,
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
也不便硬讓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客人勸酒,
夾菜。吃東西時,也不要發出響聲,
但客人要注意贊賞主人准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
只能與鄰座的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交談。






5.中西飲食未來前景:






對於中國人,我們一出生便開始了品味中式飲食了,
因而或多或少對厭倦中式飲食。
同時我們現在又正處與經濟全球化的形式中,
西方飲食的進入使得我們有了新鮮感,開始習慣出入西式快餐店,
品味與中式飲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然而,
中國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畢竟與西方有天壤之別,
這決定了中式飲食在我國人民心目中的基礎地位,
它決不會因為西餐的介入而改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西餐在中國會越來越盛行,
但它只能是大多數人生活的“調味劑”,
總不會有中國人將西餐當主食的一天。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都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中。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不僅有助於先進的教學思想的傳播,新的教學方法的推廣,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於教師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論文和科研報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主要形式。廣大教師無論參加何種規模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最後都要以論文、實驗報告等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讓同行評判、分享、借鑒。因此,了解撰寫教育論文、教育科研報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乙肝病人宜安排什麼樣的飲食?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