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寫一篇論文提綱怎麼寫?正文

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寫一篇論文提綱怎麼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1)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中心論點也叫總論點。它是作者將要在文章中闡述的核心觀點。文章裡的全部材料都是為它服務的。中心論點在文章中就像血脈一樣貫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論點闡述得具體、切實,就得分解成若干個分論點。分解中心論點的根據一定要明確、統一,前後一致。分解出的分論點,既要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個分論點都是中心論點的構成部分,幾個分論點的綜合就是中心論點。全文就是根據分論點的序列展開的。

(2)安排分論點的的序列。

明確了有幾個分論點以後,要把它們排列起來。安排時,要根據中心論點的需要和分論點的內在關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幾個方面一一論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輕到重地論述。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兩種情況,並列關系和遞進關系。

(3)材料對號入座。

把將要寫到文章裡的材料,根據分論點的需要分組,屬於同一分論點的材料放在一組。有幾個分論點,就有幾組材料。到撰寫時,寫到哪個分論點,就自然用到哪個材料。

進行了上述工作之後,要形成具體的寫作提綱。常用的提綱類型有兩種:

第一,列項式提綱:粗線條地搭起全文的框架。用簡潔、概括的詞組、句子、材料序號,把中心論點、分論點、材料一一排開,制成一個草圖。例如論文“淺析學生掌握幾何概念過程中的思維障礙及其對策”的列項式提綱如下:


分析產生障礙的原因,探討排除障礙的方法(中心論點)1.思維障礙分析日常概念的干擾---材料①、材料②
非本質屬性的干擾---材料①、材料②
認識水平的限制----材料①、材料②
2.排除障礙的方法重視直觀-----材料①、材料②
重視變式-----材料①、材料②
重視同化-----材料①、材料②
重視練習-----材料①、材料②

第二,陳述式提綱:用不加修飾的陳述句,把分論點和材料、分段、分層地表示出來。誰在前,誰在後,怎樣銜接都考慮得十分嚴密。(舉例略。)

寫出提綱以後,要以審視的目光去復檢,力求結構和諧。重要的部分要給以顯要的位置,占的篇幅大些;次要的材料要就位得當,占的篇幅小些。

2、論述的展開

論文的結構安排好了,材料也准備充分了。這時就需要集中精力展開論述。進行論述,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寫作技巧,會采用一些修辭方法,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在論述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1)論點要鮮明、突出,能使讀者很快領悟,但要保證論點的同一性,不能中途轉換、擴大或縮小。

(2)表述論據要詳略得當,對支撐論點的主要材料要表述的細膩,用筆多些,對非主要材料要表述的概括些。

(3)論證要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論證是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聯系。有了論點和論據以後,並不是把它們簡單地拼湊在一起就成為文章了。作者必須根據論點的需要,把論據組織起來,使論點和論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常用的邏輯論證的方法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這些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交織運用。

在論證的過程中要注意:第一,不要以偏蓋全,要分析透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再得出結論。第二,不能省略必要的推理過程,要一環扣一環地闡述,但也要詳略得當。第三,不要循環論證,說車轱辘話。

(四)論文的修改

論文的初稿寫出來以後,還要以極大的耐心進行三番五次的修改,提高論文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修改。

1、重審論點,是否表述得正確、清楚。

看文章中的論點表述得怎麼樣,寫出來的和設想的是否相同,讀者讀了以後,是不是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文章中的每一個分論點是否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

2、核實論據是否正確、充分。

對所使用的每一個論據加以核實,看觀點與材料是否相符,論據有沒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用的是否恰當、准確、有力。可有可無的材料要去掉。文章的質量不在於材料的數量,關鍵是材料本身的性質、特點和對論點的直接論證效果。

3、斟酌布局,修改論文的結構。

文章寫出初稿之後,要進一步根據中心論點對文章的結構的需要作合理的調整。對於諸如順序顛倒、詳略不均、前後重復、層次不清、缺乏條理性等等,需要進行具體的修改。

4、推敲語言是否通順、規范、精練。

論點、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內容,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文字上。讀者借助語言來評判、接受作者的觀點。為了使語言不羅嗦、不凌亂,修改時就要一字一詞的推敲,尋找最合適的字詞來表述內容。使文字通順、流暢、准確。

四、投稿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深入開展,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教改實踐,踴躍地為雜志投稿,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著寶貴的財富。但是,並不是每一篇稿件都能被采用。究其原因,往往是由於來稿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除了前面所講的選題不當以外,還有以下這樣幾個問題是投稿中經常存在的。

1、論點與論據不符。

有的文章只有論點,缺少論據,內容空泛,結論不能令人信服;也有的文章只羅列材料、現象,缺乏觀點,沒有分析和概括。

2、層次不清,沒有嚴密的論證過程。

有的文章雖然有論點也有論據,但是沒有層次分明的論證過程,想到那裡就寫到那裡,使讀者無法對文章所要闡述的問題有清晰、明確的認識。

3、語言不規范。

有的文章使用一些非常用的專業術語或一些自纂的詞匯,使普通讀者不易理解,有時也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有的文章詞不達意,不能把觀點表達清楚;還有的作者講話的語氣過於自信,用詞比較強硬或比較絕對,使讀者產生不舒服的感覺而影響閱讀。

0
[好評][差評]
wudna[碩士生]2008-10-2323:40:0258.62.231.*舉報
自己想好題目,上網查資料就行。(說白了就是上網copy)
專業的論文就得自己寫了。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裡,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裡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閒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湧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俨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乙肝病人宜安排什麼樣的飲食?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