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霁雪”、“靈巖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現在人們又不斷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臥雲浮舟、冷杉幽林等,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回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郁郁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缤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裡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嵋之巅,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慨。悠久的佛教文化峨嵋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制、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鐘、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峨嵋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嵋山武術作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甲天下的峨嵋山,終年常綠,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國”之美稱。由於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樣的氣候和復雜的土壤結構,為各類生物物種的生長繁衍創造了絕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方圓154平方公裡的范圍內生長著高等植物3200多種,有人說峨嵋山植物種類的數量相當於整個歐洲植物種類的總和。在峨嵋山生長的植物中,有被稱之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嵋冷杉、桢楠、洪椿;有品種繁多的蘭花、杜鵑花等,還有許多名貴的藥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這些植物為峨嵋山披上秀色,還給各類動物創造了一個天然的樂園。峨嵋山有2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貓、黑鹳、小熊貓、短尾猴、白鹇雞、枯葉蝶、彈琴蛙、環毛大蚯蚓等。特別是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的峨嵋山猴群,已成為峨嵋山中獨具一格的“活景觀”而聞名中外。神奇的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嵋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嵋山。峨嵋山的地層從前寒武紀以來,除缺失中、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沉積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積相標志的大量的生物化石,為研究沉積相、復原古環境、進行全球生物地層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資料,麥地坪剖面對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的研究,碳酸鹽台地沉積相的研究,中、下三疊統龍門洞剖面對潮坪沉積相的研究,晚二疊世基性巖漿噴溢的峨嵋山玄武巖對大陸裂谷作用,上地幔深部過程,巖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已成為中外學者進行地學科研的基礎。峨嵋山獨特的地質特性,為多種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觀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
五台山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余裡,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余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現在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游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分別為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巖峰。五台之中北台葉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清涼山志》中記:“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凌紫塞,遏萬裡之煙塵;南護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盡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故別名“清涼山”。五台山被國內外佛教公認為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成為舉世矚目的佛教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太宗曾言“五台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山西通志卷)從此五台山便被公認為文殊聖域。長安2年(公元742年)登上皇位的武則天自稱她“神游五頂”。因此,敕命重建五台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為主持。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隨著唐王朝的國威遠揚和唐朝文化的傳播,五台山的聲望也隨之顯赫於世。顯通寺建在台懷鎮的靈鹫峰下,它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鹫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改稱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余間。中軸線上,有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7座大殿。中軸線後部高坎上有一銅殿,面闊三間,高不足五米,小巧精致,鑄於明萬歷年間,殿內有銅鑄小佛像萬尊,中間台上有大銅佛。門前鐘樓上有一口重達萬斤的銅鐘,敲擊時聲音傳遍全山。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捨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以捨利塔為主,捨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國共有珍藏釋迦捨利子的鐵塔19座,五台山的一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內。此塔居於台懷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標志。菩薩頂在顯通寺北側的靈鹫峰上,傳說文殊就住在菩薩頂,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稱大文殊寺,它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時,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蔣全曲而計到五台山傳揚黃教,這是黃教傳入五台山的開始。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薩頂,這裡就成為黃廟之首。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始建於唐,元重建,毀於火,明成化年間再建,其中佛龛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藥師、釋迦、彌陀三佛。三佛居於文殊背面的倒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慣例,頗為特殊,兩側有五百羅漢。羅睺寺在顯通寺東,是一座喇嘛廟,唐時初創。明弘治年重修。羅睺寺還有一種奇觀,後殿中心有一座活動蓮台,是一木制圓形佛壇,壇上周圍雕有波濤和十八羅漢渡江,當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花瓣,內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在佛龛中,蓮台設有中軸和輪盤,操縱機關時蓮台旋轉,蓮花一開一和,四方佛時隱時現,這叫做“花開見佛”。五台山除五大禅處外,名寺還有金閣寺和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十方禅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來作主持的禅院,又叫十方剎。五台山在隋唐時已經名聲遠播,宋以後,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的僧侶與五台山都有往來。從五台山源遠流長的興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占據的特殊地位。它不僅生動翔實的記錄了中國佛教起落興衰的過程,同時還展現了佛教文化的燦爛和進步。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游人。 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 九華山供奉地藏菩薩,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薩,峨嵋供奉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音菩薩四川峨嵋的峨嵋山、山西五台的五台山、安徽青陽的九華山、浙江舟山的普陀山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