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本草》)④治難產:益母草搗汁七大合,煎減半,頓服,無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獨行方》)⑤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搗熟,以暖水少許和,鉸取汁,頓服之。 (《獨行方》)⑥治產後血運,心氣絕:益母草,研,絞汁,服一盞。 (《子母秘錄》)⑦治產後惡露不下:益母草,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暖過攪勻服之。 (《聖惠方》)⑧婦人分娩後服之,助子宮之整復:益母草九錢,當歸三錢。 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現代實用中藥》)⑨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 (《外台秘要方》)⑩治腎炎水腫:益母草一兩。 水煎服。 (《福建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⑾治小兒疳痢,痔疾:益母草葉煮粥食之,取汁飲之亦妙。 (《食醫心鏡》)⑿治折傷內損有瘓血,每天陰則疼痛,兼療產婦產後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擔,以新水淨洗,曬令水盡,用手捩斷,可長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兩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縱火煎,候益母草糜爛,水三分減二,漉去草,以綿濾取清汁,於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 每取梨許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並得。 如遠行不能,將稀煎去,即更煉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 或有產婦惡露不盡及血運,一兩服即瘥。 其藥辣療風益力。 無所忌。 (《近效方》)⒀治疔腫至甚:益母草莖葉,爛搗敷瘡上,又絞取汁五合服之,即內消。 (《聖惠方》)⒁治婦人勒乳後疼悶,乳結成癰:益母草,搗細末,以新汲水調塗於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搗爛用之。 (《聖惠方》)⒂治疖子已破:益母搗敷瘡。 (《斗門方》)⒃治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 (《衛生易簡方》)⒄治馬咬: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孫思邈)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腎小球性腎炎職干益母草(全草)3~4兩,或鮮草6~8兩,加水700毫升,文火煎至800毫升,分2~3次溫服。 小兒酌減。 同時結合常規處理,如禁鹽、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有高血壓腦病征象者輔以50%葡萄糖溶液靜注,有炎症感染者兼用抗菌素等。 觀察80例,均治愈。 治愈日期最快5天,最長者36天。 愈後隨訪半年至5年,未見復發病例。 另有報告治療急性腎炎4例,經6~26天亦完全治愈;慢性9例結合溫補脾腎的中藥治療,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 實踐證明,益母草利尿消腫作用顯著,對急性腎炎的療效較滿意。 ②用於產褥期益母草煎劑或益母草膏有收縮子宮作用,與麥角流浸膏相比,從產褥期子宮底下降水平及惡露情況來看,其作用基本相同。 益母草制劑收縮子宮的作用發生很慢,服藥後1小時宮縮加強者占16.4%,服藥後2小時宮縮加強者占25%。 煎劑是用干益母草1斤,加水煎成10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產後連服3日;益母草膏(新鮮益母草1斤加糖4兩收膏)每日約服1.3兩。 ③治療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取益母草全草干品4兩,加水1000毫升,暴火煎30分鐘取頭汁;藥渣再加水500~700毫升,煎30分鐘,兩次煎液混合,分早晚兩次空腹服,一股15天左右見效,治療24例,均有不間程度的療效。 【名家論述】①《綱目》: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 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婦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為曳。 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其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②《本草匯言》:益母草,行血養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誠為血家之聖藥也。 婦人臨產之時,氣有不順,而迫血妄行,或逆於上,或崩於下,或橫生不順,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惡露攻心,血脹血暈,或瀝漿難生,蹊澀不下,或嘔逆惡心,煩亂眩暈,是皆臨產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統能治之。 又瘡腫科以之消諸毒,解疔腫癰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 眼目科以之治血貫瞳人,及頭風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風也。 習俗以益母草有益於婦人,專一血分,故屢用之。 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經,消瘀逐滯甚捷,觀其治療腫癰疽,眼目血障,則行血活血可知矣。 產後諸疾,因血滯氣脈不和者,用之相宜,若執益母之名,施於胎前之證,血虛形怯,營陰不足者,肝虛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脫血崩,陽竭陰走者,概而與之,未嘗不取咎也。 ③《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 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 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 《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輕身,誠不足信。 此外如退浮腫,下水氣及打撲瘀血,通大小便之類,皆以其能利也。 ④《本經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葉陰干,拌童便、陳酒,九蒸九曬,入四物湯料為丸,治產後諸證。 但功專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實,大腸不固者勿用,為其性下行也。 近世治番痧腹痛嘔逆,用以濃煎,少加生蜜,放溫恣飲有效,取其能散惡血也。 ⑤《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為胎前胎後要劑。 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既胎而見胎漏,臨產而見產難,已產而見血暈,疔癰、乳腫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 蓋味辛則於風可散,血可活,味苦則於瘀可消,結可除,加以氣寒,則於熱可療,並能臨症酌施,則於母自有益耳。 ⑥《本草正義》:益母,雖非大溫大熱之藥,而氣烈味苦,究是溫燥隊中之物,觀於產後連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確據,故宜於寒令寒體,而不宜於暑令熱體。 乃吾鄉視為產後必用之物,雖酷暑炎天,亦必常備,加以畏其苦燥,恆以沙糖濃調,若在三伏時令,新產虛體,多服此濁賦苦燥之藥,耗血戀邪,變生不測,更可慮也。 益母草:別名:坤草、雞母草、紅花艾、地落艾(廣西、廣東),山麻(山東),苦草、野麻(江蘇),九塔花(浙江),四楞草(河北)。
產地:全國各地。生於山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邊。
采制:3—4月采收幼苗,稱童子益母草;6—8月開花期以及9—10果熟期采割地上部分,曬干。
成分:全草含益母草鹼約0.5%開花初期僅含微量,開花期中逐漸增高水蘇鹼,芸香甙及延胡索酸。又據報道全草中分離得五種結晶:兩種為生物鹼,定名為益母草鹼甲和益母草鹼乙。另三種為非生物鹼物質。從花中分離得益母草亭鹼;小堅果(茺蔚子)含益母草次鹼及少量脂肪油。
性能:辛苦,微寒;入心包,肝經。活血祛瘀,利水消腫。
主治:1、月經不調,經前腹脹痛。
2、產後瘀滯腹痛;配丹參,香附,延胡索等。
3、血壓高;配黃芩,夏枯草等,或配勾籐、黃芩、夏枯球,生杜仲制片服。
4、腎炎水腫;配白矛根、車前子等。 是一種具有活血,祛瘀療效的中藥.我的天,朋友們竟然這麼熱心,我湊個熱鬧,上張圖片,賺上一分!<br/>附件:<a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49/18/35/1210491835.9944629.doc&filename=新建microsoftword文檔.doc"target="_blank">新建microsoftword文檔.doc</a>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