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飲食應注意什麼正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飲食應注意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飲食應注意什麼
 
原發性或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oridiopathicthrombocythemia)屬於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一種。其特征為外周血中血小板明顯增多,且有功能不正常,骨髓中巨核細胞過度增殖,臨床有自發出血傾向及或有血栓形成,約半數病人有脾大。由於本病常有反復出血,故又稱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hemorrhagicthrombocythemia)。

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也是多能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其出血機理是由於血小板量雖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減退、釋放功能異常、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減少等;部分病人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ⅷ的減少,可能是由於凝血因子消耗過多引起;由於本病大部分發生在老年患者,可能合並血管退行性改變,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遠端梗塞,梗塞區破潰出血。

因血小板過多,活化的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強烈的聚集及釋放反應,形成微血管栓塞,進一步發展為血栓。

晚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肝髒和其他髒器的髓外造血。

臨床表現: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每年發病率為0.1/10萬人口。中數發病年齡60歲(范圍2~90歲),好發於50~70歲。女︰男=1.3︰1。起病緩慢。約有20%的病人,尤其年輕患者,發病時無症狀,偶爾因血小板增多及脾大進一步檢查而確診。1/3的病人就診時表現功能性或者血管舒縮性症狀包括血管性頭痛、頭昏、視覺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末梢麻木。80%病人可表現有原因不明的出血及血栓形成而就診。出血常為自發性,可反復發作,以胃腸道出血常見,也可有鼻、齒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膚、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見。有時可因手術後出血不止而被發現。偶有腦出血,引起死亡。血栓發生率較出血少。國外報告血栓形成較國內多見。國內統計30%有動脈或靜脈血栓形成。靜脈以脾、腸系膜及下肢靜脈為血栓好發部位。下肢血管栓塞後,可表現肢體麻感、疼痛、甚至壞疽。也有表現紅斑性肢痛病,間歇性跛行。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可致嘔吐、腹痛。肺、腎、腎上腺或腦內如發生栓塞可引起相應臨床症狀,可成為致死的原因。脾大見於80%以上的病例,一般為輕到中度腫大,少數病人有肝腫大。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血小板計數多在1000~3000×109/l.之間,最高可達20000×109/l。血小板形態一般正常,但有巨大型、小型及畸形,常聚集成堆,偶爾見到巨核細胞碎片及裸核。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0~30)×109/l,偶爾可達到(40~50)×109/l,一般不超過50×109/l,分類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因失血少數病人可致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中心淡染、多染性、嗜鹼性點彩及豪-膠小體。

(二)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巨核細胞增生尤為顯著,原始及幼稚巨核增多,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堆。

(三)出、凝血試驗出血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縮短,血塊退縮不良。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腎上腺素和adp誘導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對膠原聚集反應一般正常。凝血酶原時間正常或延長,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

(四)血尿酸、乳酸脫氫酶、血清酸性磷酸酶均增高,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也增高。部分病人因血小板破壞,大量鉀離子釋放到血中,引起假性高血鉀症。

(五)其他染色體檢查部分病人有21號染色體長臂缺失(2lq-),也有報告21號染色體長臂大小不一的變異。骨髓祖細胞培養有自發的巨核細胞或紅細胞克隆形成。

診斷和鑒別診斷:

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持續性增多(>600×109/l),骨髓中巨核細胞顯著增加,並有大量血小板形成,結合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表現應考慮本病的診斷。但需與繼發性(或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鑒別。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研究組提出最新診斷標准:

①血小板計數>600×109/l;②血細胞比容<0.4或紅細胞容量(rcm)正常;③骨髓可染鐵存在或血清鐵蛋白正常或紅細胞mcv正常;④無ph染色體或bcr/abl基因重排;⑤骨髓膠原纖維無增生,如<1/3活檢面積,常無顯著脾大及外周血出現幼粒幼紅細胞;⑥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形態學及細胞遺傳學的證據;⑦無引起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骨髓纖維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皆可伴有血小板增多。但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以紅細胞增多為突出表現。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粒細胞系列為主,血中白細胞顯著增多,出現幼稚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明顯降低,染色體檢查可見到ph染色體。骨髓纖維化的病人外周血中有幼紅、幼粒細胞,紅細胞大小不等及見到淚滴樣紅細胞增多,骨髓大多干抽,骨髓活檢有纖維化的表現。

(二)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見於脾切除後、脾萎縮、急或慢性失血、外傷及手術後。慢性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壞死性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腫瘤、分娩、腎上腺素等藥物反應也可引起血小板增多。骨髓細胞培養,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自發性巨核細胞集落形成,可與繼發性區別。

治療:

治療的目的要求血小板減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預防血栓及出血的發生。

病程與預後:

根據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數病例進展緩慢,中位生存期10~15年。約25%病人可轉為骨髓纖維化,部分病例可轉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重要髒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為本症致死的主要原因。
 

醬鴨怎樣做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