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果和蜜餞涼果有什麼不同 涼果和蜜餞涼果其實是一種,因為涼果也屬於蜜餞,所以也叫蜜餞涼果
涼果是澳門特產,先介紹一些涼果成分: ·話梅:梅子、鹽、糖及甘草 ·檸汁姜:姜、糖水檸檬 ·芒果干:芒果、糖、甘草和香料 ·陳皮梅:梅子、砂糖、陳皮和甘草 ·陳皮杏脯:杏肉、甘草、砂糖及陳皮 ·蟠桃果:杏、糖及秘制腌料 ·精神姜:甘草、糖、姜和香料 涼果業在澳門已有悠久的歷史。勤儉的農民,把一些糧食如鮮果子或蔬菜存起作為儲備糧。便用一些腌料把其腌存。而這些腌制食物能存放很久。 涼果的制法視乎不同的生果而異,通常分為干制與濕制兩種。 干制:把原料洗淨後,一部份果實如榄和梅等用木槌把其拍至出現裂縫(主要讓其腌制時容易入味)。然後,用鹽把它們腌制一段長時間,便把其曬干,再漂水將過量的鹽份除去,跟著再加進一些糖和其它腌料,再次把其曬干,最後便把制好的涼果放進缸或樽中存放。如:楊桃、梅. 濕制:首先把原料洗淨,便用鹽將其「打皮」,再用鹽水攪拌及漂水,加上糖(使其先入味),曬干,最後便用糖水把其浸著。如:蘇仁稔. 這些涼果其儲存期約有一至二年之久。但必須把它們放置在陰涼的地方,免受太陽的直接照射。 而那些果子除可制成涼果外,還可以制成醬油。如梅子可制成酸梅醬、檸檬可制成檸檬醬等。 用途:涼果可作多方面的用途。 1.藥用: ·柑桔、梅有醫治生痄腮和扁桃線炎的作用。 ·葡萄有治肚瀉及嘔吐功用。 ·山楂、鹹三稔可沖水飲用,有治喉嚨痛之功能。而且山楂又具開胃消滯之用途;據說鹹三稔也可解“濕毒”。 ·李子味道甘酸,性平,有清肝滌熱,生津利水之效。 ·陳皮有化痰等作用。無花果味甘性平,功能清熱潤腸,消腫解毒。 ·金橘果肉,酸中帶甘,果皮則含有大量揮發油,故生啖略嫌酸澀。其又有消食下氣,開胸快膈及化痰止咳之效。 ·杏味道甜甜酸酸,有潤肺生津,止渴定喘的功效。 2.作零食。 3.浸酒:把一些涼果如梅子放進花雕酒中,能帶出酒中的味道。 4.制成醬料:將各種涼果制成醬料,如用梅子制成酸梅醬;用蘇仁稔制成仁稔醬等。 5.送禮:如蟠桃果、陳皮梅、精神姜等都成為游客購買的主要對象。 6.伴中藥:多在服用中藥後食用,以去除口中苦澀之味。 7.旅行小食:可於乘車、坐船、搭飛機時食用,具有止暈止嘔之效。 涼果的主要問題: 涼果的質量安全一直是行業做大做強的主要障礙,主要表現在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甜味劑,晾曬環境不達標等,不過隨著行業標准的逐步完善,質量安全認證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優質的產品和誠信的品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大陸涼果主要生產企業: 北有天喔、華味享、姚太太、上好佳 南有佳寶、佳梅、葉原坊、珍奇味、濟公、同享、鹽津鋪子 這些企業都是中國大陸有名的制果企業,品質有保證,可放心購買。 中國人是舉世公認最會吃的民族(以漢族為主,不包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吃的範疇之廣泛,也是任何國家無法媲美或想像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人幾乎吃遍動物、植物與礦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共收一千八百九十多種),充分發揮利用厚生之效,並且體會天人合一之境。
長久以來,因為「吃」經驗的累積而孕育了奧妙的「吃道」(「道」是技藝融會的結果),這不僅是中國人平常生活的依據,也是中國文化的標幟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彌足珍貴的智慧與資產。
基本上,「吃」之為「道」,是屬於實用的形上思考,也是對飲食的自覺、經營(飲食藝術化)的結果。換句話說,是吃與道契合之後,匠心獨運所展現的生活美學。其中涵蓋多元,例如:材料的選擇、刀法的運用、五味(酸、辛、甘、甜、鹹)的調和、火候的拿捏、烹飪的規劃、吃法的講究與健康的要求等,飲食文化逐漸開啟、積澱,自成一套文化系統。
飲食地圖
中國幅員廣袤、族群繁雜,往往基於地理、氣候、物產、習俗等因素,塑造了殊異的民族性格、獨特的飲食味道與奇妙的烹飪方式。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隨地變化,千緯萬端,至於蒸煮灼滷醉溜、燉炸煨煎燒烤、燜燴燻炙涼拌生吃,因材制宜,真是五花八門。
大致說來,中國飲食約可分為黃河、長江與珠江三大流域,包括四大菜系。從文獻資料上看,最早有南、北兩味、一為揚州菜,一為孔府菜。後來踵事增華,衍變為蘇、粵、川、魯四大菜系。
蘇菜的發祥地是蘇州、揚州和杭州,其特色是味兼南北,既有清炒、清溜的南方爽口菜質,又有獅子頭、炒鱔糊的北方濃香口味;其次是以河鮮菜著名,例如:西湖糖醋魚、清蒸鰣魚(鰣魚為揚州、鎮江特有的)、大閘蟹是時令的要角;還有精美的點心與小吃,如:灌湯包子、蟹黃燒賣、松子水晶甜糕,更是馳名遐邇。
粵菜的發祥地是廣州,其特色是注重海鮮與野味,口味講究清、鮮、爽、滑,以蒸、炒、溜烹飪方式來追求原味;配菜豐富,佐料適宜;加上味粥與點心,造成粵菜特殊的形質。至於咖哩及蕃茄醬的應用,則是與西洋通商之後受到的影響。
川菜的發祥地是巴(今重慶)、蜀(今成都),其特色是重油重味、多小炒,嗜好麻辣(辣椒、花椒),如麻婆豆腐,乃集麻、辣、油、燙、鹹、滑於一身,味道奇特;從普通材料開發出美味佳餚,如豬肉可料理成回鍋肉、粉蒸肉、咕嚕肉、醬爆肉、蒜泥白肉,手藝相當神奇;加上泡菜,這就是川味的本色。
魯菜的發祥地是齊(今臨淄)、魯(今曲阜),為北味的代表。(我的老師孔德成先生就是孔府家菜的美食家,台北的北方菜館師傅大多經他指導過。他說:凡是到北京開飯館的,多半是山東去的。)其特色是以特殊的材料烹飪出厚味的大菜,因此,燕窩、魚翅、鮑魚、海參、蘑菇、銀耳等山珍海味,因緣際會;至於烤燒烹藝,也別出心裁,如脆皮烤鴨、九轉肥腸、紅燒海參等。之外,以湯調味麵食系列,加上多樣的甜點,內聚形成厚實的魯菜風味。
不過,有些學者以為中國飲食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與皖菜。
上述的飲食生態,其實就是一張以漢民族為主的飲食地圖。然而,一九四九年的一場大變動,使這張傳統的、生活的中國飲食地圖幾乎瀕臨消失了。五十年來,它重現於華人地區的台灣和香港。香港的港式粵菜和潮州菜深受老饕喜愛;台菜則包容性強,幾乎把各種菜系都台灣化了,甚至連日本料理也變成台灣式的日本料理。
我比較了很多本,覺得這本不錯!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作者:逯耀東,1933-
出版項: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90.
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要能吃出學問,可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逯耀東教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這些年他一直將開門七件事──酒、鹽、柴、米、醬、醋、茶的瑣事系統化,提升到文化的層次。他在大學講授的「中國飲食史」、「中國飲食與文學」、「中國飲食與文化」等課程,相當受到學生的喜愛。
作為一位中國飲食文化工作的學者,逯教授更是一位知味的人,經常到各地探訪與品嚐不同風味的飲食。先後出版《祇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出門訪古早》等飲食隨筆著作,譽滿士林,膾炙人口。
《肚大能容》是逯教授的飲饌新著,將其近兩三年發表於報端的飲食文章集結出版。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更上層樓,為中國飲食文化拓展出新的領域。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們可要先請您作好減肥的準備,畢竟在逯教授精彩的文筆下,誰能抵抗?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7006042401409 香港飲食文化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了一個揉合中國菜(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日、韓、台灣、越南、泰、印度等餐廳於香港均十分常見。但亦有不少外國人都指,雖然在香港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這些在美食其實都已經為了遷就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而變了質,從而變得不夠地道。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些外來飲食文化亦豐富了香港本地飲食文化。
傳統中式飲食 [編輯本段] 本地菜 [編輯本段] 香港家庭大多以中國菜為家庭菜。他們大多保留了自己民族傳統飲食特色。在華人社區內,以廣府人、客家人(以新界的原居民尤甚)、潮汕人、蛋家人為主。因此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被視為本地菜色。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鯉魚門則以海產聞名。傳統食肆則可到古漁村如長洲和大澳裡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中上環一帶遍布以供應點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樓和二厘館,譬如石塘咀至西環一帶的三元樓、燕瓊林、中上環的冠南茶樓、三多茶樓、雲來茶樓[1]、高升大茶樓、平香茶樓、得男茶室、得雲大茶樓、蓮香樓與陸羽茶室、灣仔的龍門。因為茶樓客人差不多全是男子,所以茶樓名字多以“多男”、“得男”寓意開支散業的傳統思想。早年的茶樓分為樓座和地廳,樓座的風景好一點,茶價是七裡,地廳的茶價是三厘六,而二厘館的茶價當然是二厘。三四十年代,茶樓競爭進入白熱化,茶樓開始在晚上開設歌壇,以供表演粵曲。後來附設歌壇的茶樓多達三十幾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觀、蓮香、高升等等。[2]當年高升大茶樓曾聘請女伶梁瑛演唱粵曲,並且另聘樂師伴奏。當時除了茶樓,還有主要舉辦筵席的中式酒樓,譬如杏花樓、镛記酒家、南園、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瓊林、聚馨樓、探花樓、觀海樓、桃李園。杏花樓就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樓,早在1846年已開設在西環水坑口。1900年,酒樓已增至三十多家。當時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也曾經在杏花樓與朋友笑說詩詞,大談國事。[3]由於香港人喜愛飲早茶,中式茶樓每天從清晨大約五時開始供應點心,到中午為止。戰後,中式酒樓也開始兼營了茶樓的業務,供應不少新式點心。在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越來越繁盛。到了九十年代,部份酒樓開始會供應夜茶服務。 齋菜方面,一般的寺廟,如寶蓮寺、圓玄學院、觀音寺會供應正式的齋菜。由於早期交通不便,有商人開始經營齋菜館。香港第一間齋菜館就是成立於1935年位於香港島堅道的小祇園。齋菜館也常常售賣佛經、佛珠、木魚等佛教用品。素菜館則會供應一些彷葷的素食。 避風塘原為船只避風之地,由於大量東南亞食材經此地進口,一些灣仔的餐館便乘勢推出帶有戰後避風塘特式的小菜,一般以海鮮為主,如避風塘炒蟹,辛辣及味濃是避風塘菜的特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的珍寶王國也是非常著名海上食府,並且成為香港重要旅游景點之一。隨著香港經濟起飛並且對飲食要求越來越高,以海鮮為主的高級食府也不斷出現,例如阿一鮑魚、阿翁鮑魚、新同樂與海都海鮮酒家。 早餐方面,城市內的香港人比較喜歡飲早茶。可是對於要出賣勞力的人,米就是每餐的主要食糧。他們的早餐主要是白粥、油炸鬼和香港特有的炸兩。 中國人在秋冬吃野味的風俗,在香港也曾是大行其道。蛇羹(尤其是太史五蛇羹)、果子狸、穿山甲、禾花雀曾是常見的野味。後來,很多野味受到法律保護,很多想吃野味的人都前往中國內地吃。
外江菜 [編輯本段]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不少中國內地各省移民湧入香港。當中為數不少的是上海人、寧波人。這些上海菜、寧波菜、徽菜被統稱為外江菜。 由於上海人促進了香港工業,上海菜逐漸受到歡迎,譬如粢飯、豆漿、上海粗炒、大閘蟹、賽螃蟹、螞蟻上樹、高力豆沙等等。著名的上海菜館有老正[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