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開個便利超市,其中想賣活的動物如雞鴨羊魚,不知道可不可以賣,可以賣是否需要辦什麼證?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二萬六千種,海洋中生活著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鳝、鯉魚、鲫魚、鲟魚(鳔為魚鳔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鲨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鳕魚、鲨魚或鳐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裡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鲀的肝髒和卵巢裡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制造牛黃的原料。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鳍、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鳍大或形狀復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有的魚呼吸空氣,浸入水中反會淹死。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孑孓,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許多魚飼以觀賞,許多種是游釣魚。魚體長從不足10公釐(0.4吋)至20多公尺,重約1.5克至約4,000公斤。體色多與環境一致而具隱蔽作用。有的魚體色鮮豔,且具斑紋,有辨識意義。有的魚能張縮色素細胞而改變體色,有的魚能發光。 魚是一種水生的冷血脊椎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颚和鳍。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鲨魚等)和硬骨魚類(線狀鳍和波狀鳍的魚類)。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現在泥盆紀早期。線狀鳍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到了今日,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鲵(娃娃魚)、烏賊、鱿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裡,淡水魚約有8600余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特征
外形 ①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鯉,鲫,鲨。 ②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鲳魚、蝴蝶魚、鳊魚、胭脂魚、燕魚等。 ③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鳐、鮟鱇和鲇等。 ④棍棒型 又稱鳗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鳝、鳗鲡及多種海鳗。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干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干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干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干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鳍的起點為分界線,准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運動 魚類的附肢為鳍,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鳍由支鳍擔骨和鳍條組成,鳍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鳍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鳍條或稱骨質鳍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鳍條間以薄的鳍條相聯。骨質鳍條分鳍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鳍棘由一種鳍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鳍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鳍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並而成。魚鳍分為奇鳍和偶鳍兩類。偶鳍為成對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鳍為不成對的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肛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鳍。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鳝無偶鳍,奇鳍也退化;鳗鲡無腹鳍;電鳗無背鳍等等。 ①尾鳍 決定運動方向及運動動力,若失去,魚不會轉彎。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系,尾鳍可分為四種類型。 ◎圓形尾鳍:尾鳍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鳍後端,將鳍分成背腹對稱,尾鳍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歪形尾鳍:尾鳍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鳍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鳍。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鲨、鲟等。 ◎正形尾鳍: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鳍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鳍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著。正形尾鳍是高等魚類的特征之一。據鳍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鳍形。 ◎原形尾鳍: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象圓形尾那樣尖,尾鳍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②胸鳍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著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鳍用於控制魚體的平衡;緩慢地游動時,胸鳍又起著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鳍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制動;當胸鳍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鳍起舵的作用。 ③腹鳍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鳍、臀鳍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鳍著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鳍一般位於洩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鳍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鳍位於軀干腹側的叫腹鳍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鲑魚、鲇魚、鲱魚等;位於胸鳍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鳍胸位,如鲈魚、黃魚和鲷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鳍喉位,如鲇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鳍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征。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鳍,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志,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④背鳍 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鳍和臀鳍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鳍、電鳗的臀鳍、海鳗的背鳍和臀鳍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鳍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鳍式,是表示鳍的組成和鳍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鳍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鳍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肛鳍),“v”代表腹鳍,“p”代表胸鳍,“c”代表尾鳍。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范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鳍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鳍,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軟條;胸鳍1根硬棘和15至16根軟條;腹鳍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鳍3根硬棘和5至6條軟條;尾鳍20至22根軟條。鲈魚的鳍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鲈魚有兩個背鳍,第一背鳍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鳍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鳍3根硬棘和7至8根軟條;胸鳍15至18根軟條;腹鳍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鳍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游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①利用軀干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②依靠鳍的擺動劃水運動。③利用鰓孔向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鲢能斜向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鳍,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鲑魚能反復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裡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產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⑤臀鳍 協調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體輕微搖晃。 皮膚及衍生物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發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熒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系信號,如深海蛇鲻、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