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臨床營養師,通常所說的營養師是指公眾營養師,非典以後,人們開始真正關注營養,這也把營養師的缺乏推向了風口浪尖. 世界健康咨詢師聯合會的魏躍先生透露,我國營養保健專業人員現在有4000人左右,即每30萬人一名營養師.在這有限的4000人當中,也是半路出家的居多,專業人士很少.這與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日本的營養師數量在40萬人以上,平均三四百個人就有一個營養師. 不只是幼兒園和學校遭遇營養師難求的尴尬,醫院、社區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中國營養學會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訪的403所醫院中,只有47%設有營養科,一半以上的醫院根本沒有營養科,營養師的配備更無從談起.醫院裡與營養有關的工作人員共1722人,而真正具備營養師資格的只有392人,僅占22%.社區工作繁多而瑣碎,營養師的問題更是無暇顧及. 認識誤區亟待突破 許多醫院的營養科形同虛設,眾多的大專院校、中小學、幼兒園的保健醫師和營養配餐人員也不真正懂營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國的營養事業沒有發展起來呢? 據報道,我國營養學人才教育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當時從事營養專業學習的大有人在,由於後來基層醫院、社區、學校、幼兒園一直沒有營養師崗位的法定設置,我國百姓對營養知識了解還不多,營養師這個職業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造成了畢業學生就業困難,並最終導致了營養學教育的門庭冷落.營養專業學生求職遭遇尴尬,最後不得不轉行做其他工作. 北京某健康咨詢中心的劉經理表示,目前,仍有很多的人在營養膳食方面存在很大的誤區,老百姓傳統的飲食習慣與科學的膳食觀念之間也有著不小的沖突,通過營養師對此進一步加強科學的引導很有必要.有專家認為,人均gdp指標由1000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的時期,是居民膳食營養結構迅速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加以正確的營養指導,將明顯提升我國居民的體能和智力水平. 醫院、學校、幼兒園、賓館、飯店、運動隊、食品企業、健身俱樂部、美容院、社區、養老院等都對營養師有強烈的需求,這一需求量至少要在400萬人以上.有關部門已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我國正在加緊制訂相關法律,以提高營養師的社會地位,並將逐步在醫院、幼兒園、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飲服務業推行營養師制度. 5.中國缺少400萬營養師 我國有幾千年的飲食文化,"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食補"應該怎麼補,卻很少有人說得清,這就需要營養師的專業指導. 營養師不僅僅是"熬粥的" 10月30日,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隨機采訪了一些行人,發現大家對"營養師"的概念都不清楚."營養師是醫院裡給病人做飯的吧?""營養師教我們如何做出有營養的飯菜,和一般的廚師不一樣."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營養學會委員、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主任於貴祥告訴記者,由於我國對營養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很多老百姓對此了解甚少,有時連營養師自己都自嘲地說:"我們就是某某醫院裡熬粥的." 實際上,營養學是一門學問,專門研究營養搭配、營養互補和營養平衡等.營養師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食物中的營養素和人體機能需要的關系,也就是指導人們"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如果按照研究領域和內容的不同劃分,營養師又可以細分為研究兒童營養、青少年營養、老年營養的營養師,研究治療膳食的臨床營養師和針對更廣泛人群研究普通膳食的營養師等.總之,一個合格的營養師應該是醫師、營養師、廚師的"三位一體",而不僅僅是"熬粥的". 日本百人食堂必須配備營養師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意識到,"科學的營養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的前途".二戰後,日本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重點做了兩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抓教育和國民素質.1947年,日本頒布了《營養師法》,1952年又制定並推行了《營養改善法》.法律規定,凡能容納100人就餐的食堂必須配備至少1名以上的營養師.目前,日本擁有專業營養師40萬人,與全國人口的比例達到1∶300.營養師廣泛分布在醫院、學校、食堂、賓館、食品加工企業和政府部門等,為全國民眾及時提供營養指導. 據悉,在美國,營養師很"吃香",想要獲得營養師資格很不容易.只有醫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相關工作領域見習至少兩年才有資格參加注冊營養師的考試,通過 骨髓移植,韓明哲博士更傾向使用的詞是“造血干細胞移植”。他說,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經大劑量放化療或其他免疫抑制預處理,清除受體體內的腫瘤細胞、異常克隆細胞,阻斷發病機制,然後把自體或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給受體,使受體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手段。
據介紹,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廣泛應用於惡性血液病、非惡性難治性血液病、遺傳性疾病和某些實體瘤治療,並獲得了較好的療效。1990年後這種治療手段迅速發展,全世界1997年移植例數達到4.7萬例以上,自1995年開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例數超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占總數的60%以上。同時移植種類逐漸增多,提高了臨床療效。
造血干細胞移植後,患者身體的確會發生一些變化。韓明哲博士告訴記者,根據現有的已經被普遍接受的研究資料,接受骨髓移植者,最常見的改變是血型,移植後患者的紅細胞血型變為供者紅細胞血型。比如供者是a型,移植後不論移植前患者血型為何型,均變為a型。內分泌系統也會改變:由於移植前預處理為大劑量照射和化療,這種治療對身體器官有很大的損傷。移植後很多器官組織短期內得到恢復,但是性激素分泌變化顯著。男性患者出現精子數量減少,但其性功能(性生活)不受影響。女性患者常常出現閉經。另外,由於移植後的免疫反應,部分患者會出現口腔潰瘍、皮膚色素沉著。
典型的偽科學思維?
對於骨髓移植“移植”走了相貌、性格,某科技網站發表評論說:“這是典型的偽科學思維。即使所說的事例不是編造的,要在兩個人之間找到某種無法定量測定的相似性有什麼難的?為什麼這一對是相貌相似,那一對是膚色相似,另一對又是性格相似?骨髓的影響會因人而異不成?怎麼知道這種相似性就是骨髓引起的?如果統計表明大部分骨髓移植的結果是膚色都變相似了,還可以懷疑是否不是巧合。像這樣因人而異的不同方面的相似性,連巧合都算不上。”
也有專家認為,報道中所謂的“像”與“不像”是缺乏科學定義的,因為相貌受遺傳背景控制,涉及到皮膚、骨骼、毛發等上百種細胞類型及其空間結構,是個相當復雜的多基因性狀。而骨髓移植,主要為了將造血干細胞輸給患者,以重建造血功能,這些都只能在血液中表達,怎麼可能改變相貌呢?
韓明哲博士告訴記者,近幾年,研究結果表明造血干細胞具有可塑性,可以轉變為血管、肝髒、脂肪、神經、肌肉等組織細胞。因此很多研究單位、醫院研究用造血干細胞治療冠心病、神經損傷、血管閉塞性疾病。但是他認為,因為成人患者骨骼生長已經停止,所以移植患者長相不會有大的改變。另外,同胞之間本身有一定的相似。他很肯定地說,據他所知,國內的研究和治療中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國外的科學文獻也沒有報道過這樣的先例。
韓明哲博士認為,接受捐贈者在性格方面的確可能會有改變,但是他強調這並非是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結果,而主要是因為患者通過一系列治療後,對人生有另一種認識。並且移植後一段時間免疫力低下,在飲食、社交活動中需要注意避免感染,故很多患者會變得小心謹慎。
至於其他方面,如異性之間的骨髓移植是否會改變患者的性別,韓明哲博士很明確表示絕對不會。他說,骨髓移植只是替換造血系統,盡管有的器官當中存在少量的供者細胞,但其他器官沒有很大的改變,尤其是性器官。人的一生很多關鍵的生長發育是在胎兒期間完成的,一個器官的形成需要非常復雜的發育過程。因此,單純通過骨髓移植改變人的性別是不可能的。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專家都對此持懷疑態度,上海市血液中心專門從事白血病研究的仇志根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也許有“越來越像”的可能,他說:傳統觀念認為,不同組織種類的干細胞是“世襲終身制”,不可逆轉,然而在1999年,美國科學家首先證明人體干細胞具有“橫向分化”的功能,比如造血干細胞可能轉化為肌肉細胞、神經細胞、成骨細胞等等,反之亦然。這一裡程碑式的發現立即轟動世界,兩年後,《科學》雜志評出“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領域”,干細胞列十項之首。美國科學家曾將黑鼠的骨髓移植給白鼠,白鼠長出了黑毛發;英國科學家將骨髓植入心髒病人的心髒,結果骨髓干細胞分化構建成小的毛細血管,改善了心髒功能。在他看來,相貌的“移植”恐怕不僅僅是猜測或者空想。
討論還將繼續。也有專家表示,關於國內的骨髓移植,可能這些話題都還不應該是“主角”,盡快解決國內骨髓庫捐獻者資料稀缺的問題才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情。骨髓移植是從20世紀5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醫療技術。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細胞從一個人體內移植(一般是通過靜脈輸入)到另一個人體內。確切地說,"骨髓移植"應該叫做"造血干細胞移植"。 造血干細胞是人體內所有血細胞的"種子",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經過多次分化發育而來的。造血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即產生新的造血干細胞),進行自我補充。 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過程 第一步對白血病患者先進行超大劑量化療和放療。主要目的: 1.最大限度殺滅患者體內的白血病細胞, 2.全面摧毀病人體內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細胞不能攻擊植入的異體細胞,為新植入的細胞提供生存空間。 第二步將正常人捐獻的造血干細胞輸入白血病患者體內,讓白血病患者恢復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到20世紀70年代,骨髓移植技術逐步成熟,眾多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和血液病患者得到救治,大約5o%一70%的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可以長期生存。為發展這項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美國醫學家托馬斯(e.d.thomas)獲得了1990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 還有一個網址: http://www.kangaiweb.com/sy/sy-axgc/zhgsk/0210019.htm
也值得去看看!
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從一個人體內移植到另一個人體內(一般是通過靜脈輸入)。確切他說,骨髓移植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 人體造血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嚴重疾病,如白血病(俗稱血癌)。淋已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重症放射病等患者,繼續生存的希望就是骨髓移植。我國每年約400萬名各類疾病的患者等待著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病人在接受大劑量化療或放療,徹底摧毀原有的造血系統,徹底清除白血病細胞後,植入健康的骨髓細胞,這些細胞在病人體內繁殖,重建病人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
過去采集骨髓是通過骨髓腔采集,麻醉後,在前、後髂嵴處抽取骨髓混液。現在是通過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方法和成分采血相似。體檢合格的骨髓捐獻者住院6天。前四天進行藥物動員,注射“促粒細胞生長因子”。後兩天分別采集一次,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把從手臂上抽出的血液進行分離,提取造血干細胞,其余部分輸回人體。每次抽取約50—100ml的血漿混合液。如果以50ml的容器為例,造血干細胞的量大約是覆蓋容器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