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根的功效是什麼? 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用於外感發熱頭痛、高血壓頸項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洩瀉。 《本草綱目》載: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具清熱、降火、排毒諸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異名】干葛(《閻氏小兒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陸川本草》),葛於根(《山東中藥》),黃葛根(《四川中藥志》),葛條根(《陝西中藥志》)。 【植物形態】 葛(《詩經》),又名:雞齊(《本經》),絺绤草(《說文》),鹿藿、黃斤(《別錄》),黃葛籐(《天寶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籐本,長達10米,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肥厚。葉互生;具長柄;3出復葉,頂端小葉的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有3波狀淺裂,長8~19厘米,寬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較密;側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有時有2~3波狀淺裂。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密被黃白色絨毛;花密生;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蝶形花藍紫色或紫色,長15~19厘米;花萼5齒裂,萼齒披針形;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瓣狹橢圓形,較旗瓣短,通常僅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兩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扁平,長6~9厘米,寬7~10毫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籐莖(葛蔓)、葉(葛葉)、花(葛花)、種子(葛谷)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 春、秋采挖,洗淨,除去外皮,切片,曬干或烘干。廣東、福建等垃切片後,用鹽水、白礬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黃熏後曬干,色較白淨。 [編輯本段]葛根的藥用價值 【藥材】 干燥塊根呈長圓柱形,藥材多縱切或斜切成板狀厚片,長短不等,約長20厘米左右,直徑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時可見殘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纖維性強。質硬而重,富粉性,並含大量纖維,橫斷面可見由纖維所形成的同心性環層,縱切片可見纖維性與粉質相間,形成縱紋。無臭,味甘。以塊肥大、質堅實、色白、粉性足、纖維性少者為佳;質松、色黃、無粉性、纖維性多者質次。 全國大部地區有產,主產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屬植物食用葛籐、峨嵋葛籐、甘葛籐、三裂葉野葛籐等的塊根,在少數地區亦作葛根使用。 【化學成分】 葛根含異黃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澱粉(新鮮葛根中含量為19~20%)。 甘葛籐的干根含澱粉37%。 三裂葉野葛籐的根部含澱粉15~20%。 從印度的同屬植物的根中分離出葛根素、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β-谷甾醇、4′,6″-二乙酰葛根素和豆甾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