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利五髒
菠菜有利於春季養生。《本草綱目》稱菠菜“氣味甘辛無毒,利五髒,輕腸胃熱,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現代研究發現,菠菜是營養物質的“富礦”,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100克菠菜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即可滿足人體1至2天的需要。此外,菠菜所含的酶對胃和胰腺的分泌功能也有良好作用,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胃腸失調、貧血、呼吸道和肺部疾患的人,都可服用菠菜的水浸劑。方法是:將100克菠菜放入碗中,加水200毫升,隔水蒸10分鐘,早晚分服。
以肝補肝首選雞肝
中醫養生學強調,春天是調養肝髒的最佳季節,而調養肝髒的佳品是動物肝髒,其中以雞肝為優。雞肝味甘而溫,其補血養肝作用較豬肝等其他動物肝更大,且能溫胃。
吃法是:取新鮮雞肝1塊,大米100克,同煮為粥服食之。
小菜不小
蔥、蒜、韭菜等一類常被視為小菜,但從中醫學角度看,恰為春令之佳品。因為春天特別是早春氣溫尚不穩定,乍暖還寒,人體需要保養陽氣,以抵御各種致病因子的侵襲,這也是中醫養生專家強調的“春宜養陽”之奧妙所在。
研究表明,蔥、蒜、韭菜等性溫,具有較強的養陽作用,故春天食用恰逢其時。 此外,大麥、大棗、花生、蜂蜜等也是佳品。相反,酸澀、生冷、油膩之品宜少吃或不吃。
不妨食點粥
春令食粥,粥裡加些蔬菜,既利於消化吸收,又助春陽生發,亦為理想的保健食品。
荠菜粥:粳米100克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再加入洗淨的荠菜,同煮為粥,兩者比例為1∶1。
韭菜粥:粳米100克加水煮沸,放入洗淨切碎的韭菜,兩者比例為2:1,同煮為粥食之。
芹菜粥:芹菜連根洗淨,加水熬煮,取其汁,與粳米同煮為粥,兩者比例為5∶3。
大棗粥:粳米與大棗比例為2∶1,同煮為粥食之。
藥膳助健康
以下幾款藥膳可助你一臂之力,可根據情況選擇。
蔥白大蒜湯:蔥白250克,大蒜100克。蔥白洗淨切段,大蒜去皮搗碎,加水1000克,煮沸15分鐘即可,日服1~2次。此方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行氣去邪,預防流感有效。
芹菜大棗湯:芹菜200克,大棗50克。芹菜洗淨切碎,與大棗一起放入沙鍋,加水4碗,煮至2碗,日服2~3次。此方清熱平肝,補益脾胃,宜於失眠多夢、口干口苦者。
枸杞蒸蛋:枸杞10克,雞蛋(或鴨蛋)2個。枸杞洗淨,蛋去殼,裝碗內攪勻,加水和食鹽少許,隔水蒸熟,吃蛋和枸杞。此方滋陰補血,養心安神,益精明目,對營養不良、心悸煩躁、視力減退者有效。
首烏羊肉湯:羊肉250克、首烏30克。羊肉切塊,首烏洗淨,與羊肉共煮,吃肉喝湯。此方助陽生血,烏發明目,強體抗衰,宜於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食之。
桃仁粥:桃仁30克,大米250克。桃仁洗淨,熬煮後取其汁,與大米共煮為粥,早晚分食。此方適宜骨節酸疼、咳嗽咯痰者。
春季養生:告訴你春令的三補法
一、神補 春天是精神病患者易發病季節。一般人也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多夢、思維活躍而難以集中,出現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尤其年老體弱多病者,對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常多愁善感,煩躁不安,正如《老老恆言》指出:“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改變這種不良情緒最佳方式就是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和愛好,尋求各自的雅興,以陶治情操,舒暢情志,養肝調神。春暖花開時,可約上親朋好友外出踏青賞柳、玩鳥或散步練功等,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采納真氣,以化精血,充養髒腑。 二、食補 春季食補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如偏於氣虛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米粥、紅薯、山藥、土豆、雞蛋、鹌鹑蛋、雞肉、鹌鹑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蜂蜜、牛奶等。偏於氣陰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荠、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吃些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蔬菜荠菜、油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頭、蒲公英等,這對於因冬季過食膏梁厚味,近火重裘所致內熱偏亢者,還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三、藥補 至於藥補,是針對人體已明顯出現氣、血、陰、陽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補已不能糾正其虧損時,則應在中醫指導下,施以甘平的補藥,以平調陰陽,祛病健身。對於體虛乏力,少氣懶言,不耐勞累,經常感冒,容易出汗或內髒下垂等,可酌情選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玉屏風散等,藥膳可選食黃芪黨參炖雞、人參蘑菇湯、參棗米飯、風栗健脾羹等配合治療。另外,根據中醫“春宜養陽,重在養肝”等理論,春季人體肝的功能較為旺盛,故應注意補肝,可用芡實粥以益精氣,地黃粥以補體虛、防風粥去四肢氣,用枸杞子、黃精、玉竹、沙參等以進補。還可選食具有開補作用的首烏肝片、燕子海參、人參米肚、赤箭鳳冠等以助肝氣之升發。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裡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征。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裡,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時值秋季,雖然我國有些地方還處於高溫,但畢竟節氣到了,這時身體的保養應以防秋燥為主。據統計,有80%以上的人在秋天裡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症。秋燥症,中醫認為是人們在秋季裡因感受燥邪而發生的一系列病症。有秋燥症的人除應及時進行醫療外,科學地進行食療也能夠收到理想的效果。
秋令不養生,燥邪最容易傷人津液,會經常引起咽干、鼻燥、聲嘶、干咳、皮膚干燥。秋季不宜過於進補,適合平補。
1、利用平補食品進行食療:
人體在經過夏季的大量汗液排洩之後,津氣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進入秋季後,要通過多食用一些平補食品及時給予補償。例如,用北沙參30克、百合30克、鴨肉150克共煮,鴨肉熟後飲湯食肉,可補充人體陰氣不足;用芡實與瘦豬肉炖服,對神經痛、頭痛、腰腿痛等疾病則有明顯的療效。進入秋季後,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雞肉、豬肝、鮮魚、葡萄、核桃、芝麻、大棗、板栗、蓮子、山藥等平補食品,以增強體質,促進慢性疾病的康復。
2、利用清潤食品進行食療:
在這一時期最好多吃雪梨、鴨梨等。生食能夠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陰潤肺。可用摳掉核的雪梨一個,將3克川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後,輕輕納於梨中,隔水蒸熟後,食梨飲湯水。在秋季裡,為保持體內有足夠的水分,宜多飲水,多食用豆漿、炖菜、稀粥等,還可以多吃些蘋果、西瓜、桃子等水果,及蘿卜、白菜、豆腐、蓮藕、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食物。
對於老年胃弱者,可以采用晨起食粥法以養胃生津,如芡實糯米粥、百合粥等,這些都是益陰養胃的佳品,能夠起到抑制秋燥的良好效果。
健康提示:
進入秋季後要少食或不食辣椒、生姜、生蒜、生蔥、胡椒等燥熱之品,對於有飲酒、吸煙等嗜好的人,更要注意特別節制。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