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左右,第三次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從營養的角度來看,茶葉中的維生素c和氨基酸,第一次沖泡後,就有80%被浸出,第二次沖泡後,95%以上都已浸出。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鹼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經三次沖泡後,基本達到全量浸出。由此可見,一般的紅、綠、花茶,沖泡次數通常以三次為度。烏龍茶因沖泡時投茶量大,可以多沖泡幾次;以紅碎茶為原料加工包裝成的袋泡茶,由於易於浸出,通常適宜於一次性沖泡。 一杯茶沖泡兩次最好 2-3次最合適了 真長見識,我記得也是三次最好,樓上的都不錯 3次最好 三次吧 第一次不能喝吧! 綠茶,兩次! 南方許多地方款待客人一人一杯只泡一次,喝到最後客人可以連茶葉也吃掉;北方則大多用壺泡,沖泡若干次,而且習慣頭遍倒掉,二遍最好,之後只要茶味還濃就繼續沖泡,直到客人離開。 我覺得三次就好了 再沖就沒有味道了 水的選擇
關於沖茶用水,古人十分講究。古人認為山上的泉水最好,江永次之,井水最次。陸羽對煮水的沸度都十分講究,認為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了三沸,水就煮得過老,就不可以用來沖茶了。
古人對於水之於茶的認識很深,認為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茶的品質,水不好,就影響著茶的色香味,在古人看來,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泉”是浙江茶水雙絕;聞名遐迩的“蒙頂山上茶,揚子江中水”堪稱茶與水的最好搭檔。名泉名水伴名茶,可謂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除泉水與江水外,古人又極重視雪水,認為雪水是天泉。自然界中來自天上的甘霖,用它來泡茶,自然有一種無可比擬的韻味,雨水也是如此。
用泉水、江水、雪水、雨水等來泡茶固然美妙,但由於受氣候、地理條件等的限制,並不是隨時都可獲得。現代人泡茶主要還是用自來水。自來水,一般是指經過人工淨化、消毒處理後的江水或湖水。但是因為在淨化消毒過程中用了氯化物,有時氯氣會過重。這樣的水如果在缸中貯存一晚上,等氯氣自然消失後用來泡茶就可以了。
茶的沖泡方法
當有了好茶、好水之後,沖泡茶的方法是否得當也很重要。如同外國人的煮咖啡,調理得當就會得到一杯香味濃郁醇厚的咖啡。煮茶泡茶也是如此。
古人對煮茶方法十分講究。傳說唐代智積和尚十分懂得品茶,以至於非陸羽煎的茶不飲。當時代宗皇帝便召智積和尚進宮,試一試是否如人們傳說的那樣。代宗先讓擅長煮茶的好手煮了一杯茶給智積和尚,誰知他略一沾唇就放下了。皇帝又密召陸羽進宮,智積和尚喝到陸羽煮的茶,十分欣喜,一邊品茶,一邊贊歎說:“這碗茶真是陸羽親手做的!”皇帝這才信服,並召出陸羽出面與智積和尚相見。
關於煮茶,古人最看重的是水煮的老嫩,講究水的溫度,水過分老則不可食。宋朝蔡囊在其{茶錄》中這樣寫道:“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這裡實際上講的是煮茶的水溫、時間要得當。
現代研究證明,因為茶葉的種類等級不同,泡水多少及水的溫度不同,茶葉沖泡後浸出的化學成分及茶的風味就有很大差異。茶葉中能溶於水的化學成分約有200種左右,如咖啡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茶多酚、果膠質等。一杯理想的茶,既要讓茶葉中可溶於水的化學成分充分溢出,又要使各種成分適當協調。這就需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溫及用水量的多少,這樣,才能使茶湯中的兒茶素與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比例恰當,沖出的茶湯才能味濃甘鮮、湯色清明。
該回答已被刪除
茶葉的沖泡技術包括三個要素: 1.茶葉的用量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壺,則按容量大小適當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其次,茶葉用量還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和年齡層次有著密切的關系。 2.泡茶的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看泡飲什麼茶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鮮嫩的名茶(綠茶類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通常指將水燒開後,再冷卻至80℃;如果是無菌生水,則只要燒到所需溫度即可)。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這樣泡出的茶葉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 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和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的沸水沖泡。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較粗老,必須用100℃的沸滾開水沖泡。有時,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後在壺外淋開水。少數民族飲用磚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 3.沖泡時間和次數 如果茶杯泡飲一般紅綠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透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泡第四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如飲用顆粒細小,揉捻充分的紅碎茶與綠碎茶,用沸水沖泡3-5分鐘後,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飲用。飲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沖泡法。
怎樣沖泡“功夫茶” 在古筝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熏香、淨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後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烹法 治器與納茶
烹茶之前,當先升火烹水。候沸期間,可將一應茶具取出陳列、就位。
水初沸,提铫傾水淋罐、淋杯使預熱、潔淨。铫復置爐上繼續加熱。傾出罐中沸水,開始納茶。
納茶的工夫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未來茶湯的質量,斟茶時是否順暢,湯量是否恰到好處等環節。每見有用沖罐泡茶者,才一、二沖,壺中茶葉即脹出壺面,頂起蓋子;或斟茶入杯,杯中滿布茶末;或壺嘴須插入一支牙簽,不然茶湯便無法斟出……這都是納茶不得法的緣故。
納茶之法,須從茶罐中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納茶之量,應視不同品種而定。一般說,福建茶條索卷結如螺頭,葉片間隙小,納入罐量之六成即可:鳳凰水仙系條索強直,葉片互相“架空”,茶可納至與罐面持平。此外,還要參看茶葉中整茶與碎茶間的比例而作適當調整,碎葉越多,納茶量越少,反則反之。總之,納茶須具一定的技巧與經驗,但只要細心體會,多實踐幾次,自能“神明變化”,應手得心。
候湯
古人品茶,首重煎水。水煎得過頭或不及,古有常用“老”(或稱“百壽湯”)、“嫩”(或稱“嬰兒沸”)二字加以形容。這種講究,看似繁瑣,實則有其道理。沒燒開或初沸的“嫩”湯,泡不開茶固然不好,開過頭的水,隨著沸騰時間的延長,會不斷排除溶解於水中的氣體(特別是三氧代碳),此即陸羽所說的“水氣全消”,亦會影像響茶味。特別是不少河水、井水中含有一些亞硝酸鹽,煮的時間太長,隨著蒸發的加劇,其含量相對增加;同時,水中的部分硝酸鹽亦會因受熱時間長而被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種有害的物質,對人體不利。
不同品種的茶葉,對水溫有各不相同的要求。高級綠茶多以嫩芽制成,不能用100°c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c左右為宜。紅茶、花茶及中低檔綠茶則要求用100°c沸水。烏龍、普洱各沱茶,每次用量多,茶葉又較粗老,更要求用沸滾的水沖泡。
按傳統,工夫茶爐與茶幾間須隔七步:
其一:榄核炭再好。燃燒時亦多少有些許氣味,拉開距離,可避煙火氣;
其二:砂铫置火爐上,扇火時難免有些火傑灑落铫嘴,所以老練的茶客在沖水入罐前總要傾去一點“水頭”,骒清除不易覺察的灰垢。扇火催沸時火苗四串,而罐嘴中空,無水可傳熱,其熱度遠在百度以上,如不稍事冷卻,傾出“水頭”時,剛接觸到罐嘴的水柱會濺出滾燙的水珠,弄不好會傷人;
其三:剛到三沸的水經短暫的停留,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三沸狀態。
沖點、刮沫、淋罐、燙杯
取滾湯,揭罐蓋,沿壺口內緣沖入沸水,叫做沖點。沖點時水柱切忌從壺心直沖而入,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納茶進細心經營的茶層結構,無法形成完美的“茶山”。沖點要一氣呵成,不要迫促、斷續,即不要沖出宋人所說的“斷脈湯”。沖點時砂铫與沖罐的距離要略大,叫“高沖”,使熱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揚。
刮沫:沖點必使滿罐而忌溢出,這時茶葉的白色泡沫浮出壺面,即用拇、食兩指捏住壺蓋,沿壺口水平方向輕輕一刮,沫即墜散入茶墊中,旋將壺蓋定。
淋罐: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以清潔沾附壺面的茶沫。壺外追熱。內外夾攻,以保證壺中有足夠的溫度。冬日烹茶,這一環節尤重要。
燙杯:淋罐後,將铫中余湯淋杯。砂铫添水後放回爐上燒第二铫水。再回到茶幾前“滾杯”:用食、中、拇三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側立浸入另一個裝滿熱湯的茶杯中,輕巧快速地轉動,務使面面俱到,裡外均勻地受洗受熱。每個茶杯都要如此處理,這是二次“*盞”。因為只有“燒(熱)盅燙罐”即杯罐皆熱,方能起香。
用蓋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