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療方6:蜂蜜、香蕉適量,將香蕉剝皮以其肉蘸蜂蜜生食,每日數次。最適用於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者。
療方7:蜂蜜、連翹各30克。將連翹用沸水沖泡,加入蜂蜜,以茶頻飲,每日1劑。適用於實熱痰濕壅結的便秘。
療方8:蜂蜜30克、食鹽6克,放入杯中用開水沖勻即成,每日早、晚各1次,適於體虛便秘,不宜服用強瀉藥者,對老人、孕婦便秘者最宜。
療方9:葵花子、蜂蜜各適量,先將葵花子搗爛,加入溫開水1杯,調入適量蜂蜜,每日早、晚各服1次,有良好潤腸通便作用。
療方10:蜂蜜30克,溫開水100毫升,將其調勻制成灌腸液,必要時予以灌腸,可用於頑固性便秘。
療方11:蜂蜜250克,皂角30克,先將皂角研為細末,蜂蜜放入砂鍋中用微火煎,待濃縮後加入皂角末,熬至能成丸時即可,將其搓制成小手指般粗、長約5厘米的栓劑,待冷變硬塞入肛門,有潤腸通便功效,適用於大便秘結。
療方12:蜂蜜適量,蔥白(小指粗)1根,將蔥白洗淨,蘸上蜂蜜,徐徐插入肛內5~6厘米,來回抽擦2~3次後拔出,約20分鐘即欲大便。如仍不排大便,再插入蔥抽擦2~3次即通。
便秘宜食物品 宜食物品 慢性習慣性便秘者宜食物品有。 番薯 多吃番薯,可治便秘,使大便暢通易解,民間多有此經驗。《本草求原》亦有記載,認為紅薯:“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髒毒。”慢性便秘者食之尤宜。也可用鮮紅薯葉250克,加油、鹽炒菜吃,一次吃完,早晚空腹各吃一次,適宜大便燥結之人。 芝麻 能潤腸通便,適宜腸燥便秘之人服食。《上海中醫雜志》1963年9月介紹:趙某某,女,65歲,陰虛液燥,患有習慣性便秘已5年,每4~5天大便1次,伴有頭暈肢麻,口苦咽干等症。選用古時《醫鏡》中桑麻丸方,以黑芝麻(炒)同冬桑葉等份為末,蜂蜜調和為丸,日服12~15克,1月而愈。 阿膠 能滋陰補血潤腸,適宜體虛便秘者食用。《仁齋直指方》中介紹:“治老人虛人大便秘澀,阿膠二錢,連根蔥白三片,蜜二匙,水煎,去蔥,人阿膠、蜜溶開,食前溫服。”此法對產後虛弱,大便秘澀者亦宜。 香蕉 能清熱、潤腸、解毒,適宜熱性便秘和習慣性腸燥便秘之人服食。以香蕉生食,每日2~3次,每次2支。 桑椹 能滋液潤腸,適宜體虛之人腸燥便秘,也適宜慢性血虛便秘者服食。可用新鮮黑桑椹擠汁,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或用鮮桑椹2千克,絞汁,白砂糖500克,將白砂糖放入鋁鍋內,加水少許,小火煎熬,待糖溶化後加入桑椹汁,一同熬成桑椹膏。每日2次,每次15克,開水化服,連服1周。 甘蔗 功在清熱、生津、潤腸,適宜熱性便秘者服食。可用青皮甘蔗汁、蜂蜜各1酒盅,混勻,每日早晚空腹服下。 松子仁 適宜慢性腸燥便秘者食用,有養液、潤肺、滑腸之功。可用松子仁30克,每日早晚同粳米煮稀飯吃。或用海松子仁250~500克,炒熟後搗爛,同白糖500克,再加適量清水,一同用文火熬成膏,冷卻後裝瓶內,每日早晚空腹食用,開水沖飲。 柏子仁 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能潤腸通便,適宜腸燥便秘之人服食。古時《世醫得效方》中有潤滑腸道而通便秘的“五仁丸”,就是以柏子仁配合松子仁、桃仁、杏仁、郁李仁為丸。也可用柏子仁、火麻仁各10克,微炒研細,以絹包水煎20分鐘,過濾,加白糖適量,一次頓服,每日1次,便通為度。 胡桃 適宜大便燥結之人服食,古有記載。《醫林纂要》中就說:“胡桃仁,潤大腸,通熱便。”民間常用胡桃仁、黑芝麻各500克,炒後共搗爛研碎,早晚空腹用少許蜂蜜調服,既可補養身體,又治習慣性便秘。也可單用胡桃肉30~50克,同粳米煮粥,早晚食用。 韭菜 可用新鮮韭菜,洗淨,然後搗汁1杯,約30~50毫升,加15~20毫升黃酒,滾開水沖服,適宜便秘者食用。 蘿卜 可用新鮮白蘿卜250克,洗淨後絞取蘿卜汁,然後對入少量蜂蜜,空腹時1次服下,每日1次。《日用本草》雲:“蘿卜寬胸膈、利大小便。”此法尤其適宜氣秘之人,氣秘者欲便不得,甚則腹中脹痛,胸脅痞滿。 苋菜 苋菜能清熱利竅,民間多用苋菜炒食,治大便秘結干燥者。《滇南本草》雲:“苋菜,治大小便不通。”《本草綱目》亦載:“六苋,並利大小腸。”習慣性便秘之人,也宜用苋菜煮粥服食。” 菠菜 慢性便秘者宜常食之,有養血潤燥通便作用。《本經逢原》載:“凡蔬菜皆能疏利腸胃,而菠菜冷滑尤甚。”《隨息居飲食譜》中亦說:“菠菜,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 馬鈴薯 適宜習慣性便秘之人食用。早在《中級醫刊》1954年第1期中就有介紹:將馬鈴薯洗淨後切為薄片,放入絞肉機內絞成糊狀,用消毒紗布絞汁,每空腹及午後前各服半玻璃杯。據楊天楹氏報道,用此法曾治療84名長期便秘患者,結果全部痊愈,大部在服用2~4天內有效,個別便秘者服用20天才有效。 芋頭 便秘之人宜食之,它含豐富的澱粉,同時也含維生素bl、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是一種鹼性食物,民間多有食用芋頭以防治便秘的經驗。 慈姑 含維生素bl、維生素b2較多,能增強胃腸的蠕動,是預防和治療便秘的理想食品。 海蜇 能清熱、化痰、消積、潤腸,適宜大便燥結者食用。《古方選注)中的“雪羹湯”,以海蜇30克,荸荠4個,煎水服,除可用於慢性咳嗽,吐膿痰之外,對大便干結者亦宜。 蜂蜜 能潤燥清腸,適宜腸燥便秘者食用。《實用經效單方》中曾介紹:“一男子,61歲,左半身不遂,大便秘結,臥床已半年。以蜂蜜180克,黑芝麻30克研爛,調和,蒸熟,1日2次當點心吃。半月後,大便恢復正常,3個月後能起床,半年後,恢復如常。” 豬油 能潤腸燥,通大便。《本草綱目》載有一法:將豬油100克放入搪瓷杯內,加蜂蜜100克,用文火燒沸後,停火晾涼,將豬油與蜂蜜攪拌均勻。每日兩次,每次1湯匙,對腸燥便秘者尤宜。 當歸 既能補血調經,為婦科常用藥,又能潤燥滑腸,適宜大便秘結之人。可用當歸15克,生首烏15克,煎水服用,可養血潤腸,尤其對血虛腸燥便秘者,最為適宜。 肉苁蓉 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的作用,尤其適宜血枯便秘和陽虛便秘之人服食。《醫學廣筆記》中介紹:“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結,大肉苁蓉三兩,白酒浸,洗去鱗甲切片,白湯三碗,煎一碗,頓服。” 決明子 能清肝、明目、通便,適宜習慣性便秘者服用。可先將決明子500克,炒黃,每日取10~15克,沸水沖泡當茶飲。 南瓜 性溫,味甘,中醫認為有補中益氣的作用。現代研究南瓜不僅是一種低糖低熱量食品,而且所含豐富的纖維素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凡便秘之人,尤其是中老年體弱便秘者,食之最宜。 豬肉 有補虛、滋陰、養血、潤燥作用,體弱便秘之人,食之尤宜。《隨息居飲食譜》就說它能“利二便”,並介紹“治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 牛奶 性平,味甘,能補虛潤腸,故凡體質虛弱,或病後產後,或年老之人便秘者,皆宜食之。《滇南本草》曾說它“利大腸”,《本草綱目》也認為牛奶“潤大腸,老人煮粥甚宜”。 海參 為清補食物,既能滋陰潤燥,又能養血通便。如《藥性考》中說它“降火滋腎,通腸潤燥”,並介紹“治虛火燥結:海參、木耳、入豬大腸煮食”。所以,對腸燥便秘,或血虛便秘,或年老體弱便秘者,食之頗宜。 蘋果 據現代研究,蘋果中含有多量的纖維素和果膠。經分析,每100克蘋果可含粗纖維15.3~20.6克,含果膠15~18克,這兩種物質都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纖維素難以消化,在腸道中增加容量,刺激腸壁蠕動而通便。所以,有習慣性便秘者,常食頗宜。 甜杏仁 性平,味甘,能潤腸通便。《現代實用中藥》說得好:“甜杏仁有滋補性,內服具輕瀉作用,並有滋補之效。”因此,對於年老體弱之人慢性便秘者,食之最宜。 食鹽 性寒,味鹹,有清火涼血作用。對大便干燥及習慣性便秘之人,每天早晨空腹喝淡鹽水一茶杯最為適宜,有清腸通便的效果。 梨 性涼,味甘微酸,能清熱、生津、潤燥。熱勝津傷的燥熱便秘者,食之頗宜。《開寶本草》就說它能“利大小便”。《中藥大辭典》也認為梨能“治便秘”。 無花果 性平,味甘,有健胃清腸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它能“清熱、潤腸”。慢性習慣性便秘者宜常食之。 榧子 性平,味甘,有消積潤燥作用。《本草衍義》中還說:食之“過多則滑腸”。因此,大便秘結者,多食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蕹菜 性寒,味甘。《陸川本草》記載:“治腸胃熱,大便結。”《中藥大辭典》說它“治便秘”,因其纖維素可增強腸蠕動,慢性便秘者宜常食之。 落葵 俗稱木耳菜、滑腹菜。性寒,味甘酸,大便秘結者食之尤宜。《本草綱目》雲:落葵“利大小腸”。《福建民間草藥》也說它“瀉熱滑腸”。《泉州本草》亦雲:“治大便秘結”。因其性大涼,對熱性便秘者食之頗宜。 首烏 有何首烏與白首烏之分,兩者均適宜便秘者服食。生何首烏有通便作用。《本草匯言》認為“生者氣寒”。《江西草藥》說它“通便,解瘡毒”。白首烏能補虛潤腸,《山東中藥》記載:“為滋養、強壯、補血藥。鮮的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老人便秘。” 鎖陽 性溫,味甘,有溫腎、潤腸、通便作用。《本草衍義補遺》中記載:“補陰氣,治虛而大便燥結者。”《本草切要》中曾介紹:“治陽弱精虛,陰衰血竭,大腸燥涸,便秘不運:鎖陽三斤,清水五斗,煎濃汁二次,總和;以沙鍋內熬膏,練蜜八兩收成,入瓷瓶內收貯,每早、午、晚各食前服十余匙,熱酒化服。”凡陽虛便秘及血虛便秘者,食之最宜。 此外,便秘之人還宜服食燕麥、甘薯、豬大腸、楊梅、茼蒿、青菜、青蘆筍、甜菜、海帶、羊棲菜、香菇等。 如何養胃
脾胃是人體納運食物及化生氣血最重要的髒腑,對脾胃病患者來說,食療亦不可缺少,但必須根據病人平素的體質和病情不同來選擇飲食,即所謂“辨證施食不同顏色食物的食療作用食療養生寶典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洩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
若胃熱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氣機阻滯的病人,宜多食蘿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調料,茲將與脾胃病有關者,擇要敘述。
藥點藥飯食療治胃。
名詞解釋:藥點、藥飯是將谷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制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欲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干姜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淨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洩瀉,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於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淨,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適用於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