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3--4次/日。 ③麥滋林-s顆粒--該藥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於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與胃腸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參與促進組織修復以達到治療目的。用法670毫克/次,3次/日。 ④胃炎干糖漿--藥主要由硫酸慶大霉素、鹽酸普魯卡因、vitb12等成分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進胃粘膜修復等作用。用法5克/次,3次/日。 ⑤思密達--該藥對細菌和病毒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對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強的覆蓋能力。通過與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膠質的韌性,以對抗各種攻擊因子。用法3克/次,3次/日。 ⑥其他--維酶素2--4片/次,3次/日口服;胃膜素2--3克/次,3次/日口服;氫氧化鋁膠10毫克/次,3次/日口服;蓋胃平4片/次,3次/日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毫克/次,3次/日口服等。均可起到保護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2.消除胃粘膜損害因素的藥物: ①控制hp感染--hp與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關系密切,殺滅hp的藥物有利於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體外試驗hp對青霉素、氨基甙類、四環素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硝基咪唑類、呋喃類及铋劑敏感。故臨床常選用以下藥物:三鉀二枸橼酸铋鹽(tdb)120毫克/次,4次/日,4周為一療程;羟氨苄青霉素1.5克/次,2次/日,連服8天,改為1.0/次,2次/日,再連服28天;呋喃唑酮0.1克/次,3次/日,連續服用2--4周;甲硝唑0.4克/次,3次/日口服,連服14天為一療程;瑞貝克口服每次80毫克/次,2次/日,連服3--4周為一療程;等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聯合用藥加強清除hp的效果。 ②胃壁細胞受體拮抗劑--組織胺h2受體、胃泌素受體和乙酰膽鹼受體拮抗劑,均能減少胃酸分泌而用於治療胃炎,尤其對於高胃酸者尤為適宜。臨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魯本辛等也可用於本病。哌吡氮平能選擇性抑制胃酸分泌而對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腸蠕動均無明顯影響。用法50毫克/次,2次/日。洛賽克為h+-k+-atp酶阻滯劑,亦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控制和改善膽汁反流的藥物--幽門功能紊亂,膽汁反流破壞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復安、止嘔靈、嗎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膽胺等治療,此類藥物均有促進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具體用法胃復安10毫克/次,3次/日;止嘔靈50--100毫克/次,3次/日;嗎丁啉10--20毫克/次,3--4次/日;西沙比利5--10毫克/次,2--3次/日;消膽胺3--4克/次,4次/日。 ④抗胃蛋白酶藥物--硫化多糖能與胃蛋白酶結合而使之滅活,避免胃粘膜受損,常用者有硫糖鋁、硫酸軟骨素等。 4)偏方、驗方 1.取雞內金、香橼皮各10克。共研細末,每服1--2克。 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之食積胃脘疼痛。 2.用萊菔子15克,水煎,送服木香面45克。 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之食積胃痛。 3.取郁金、廣木香、香附、干姜各6克。共為細末,日服1--2次,每次3--6克,米湯送下。 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之兩脅攻撐作痛、脹滿、食欲不振、嗳氣者。 4.用苡仁30克,制附子15克。研末貯存,每服15克。 本方適用於胃寒痛。 慢性胃炎,尤其是淺表性胃炎是很常見的疾病。治療胃炎,其實沒有特效的方法。得了胃病主要在於調養,飲食健康是治療胃病的首要措施。 1、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進食不宜過飽,睡前不宜進食。 2、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煙酒、生冷等對胃的損害。 3、調節工作節奏,保證充足睡眠,以緩解工作壓力。放松精神、保持平和心態。 淺表性胃炎的藥物治療: 1、果膠铋——可保護胃粘膜、抗幽門螺桿菌,有利於粘膜損傷的愈合,120mg3次/日; 2、嗎丁林——促進胃動力及腸蠕動,治療胃腸脹氣、大便干燥。10mg2~3次/日,餐前15~30分鐘服。 3、適當服用助消化藥物,如多酶片等,乳酸菌素片可調節腸道菌群,適用於消化不良、異常發酵引起的腹脹。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反復侵襲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由於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後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 病因病機 西醫認識 病因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免疫因素為主要因素.飲酒、飲食不節、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損傷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膽汁反流等為其誘發因素. 病理 淺表性胃炎的炎症限於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層,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細胞浸潤,引起粘膜充血、水腫、滲出.多發於胃窦,有時有少量糜爛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較多的糜爛灶,或伴疣壯凸起,稱慢性糜爛性或疣狀胃炎. 萎縮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使粘膜層變薄,粘膜皺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使十2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由於該內容物有膽汁的返流,而引起膽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並膽結石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認識 脾胃虛弱為其內在因素,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勞逸過度為其誘發因素. 飲食不節,積滯不化,郁遏氣機;憂思惱怒,肝失疏洩,氣滯胃腕;過度辛勞則耗耗傷氣血,過度安逸則氣機不舒. 脾胃素虛,加之以上諸因素致氣機不暢,郁滯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機. 症狀辨證 慢性胃炎大多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出現上腹飽脹不適、胃脘隱痛、嘈雜嗳氣、厭食惡心等.一般胃體胃炎可見厭食、體重減輕,或伴貧血;胃窦胃炎或伴膽結石,尤其是膽汁返流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爛而出現明顯疼痛、嘈雜、灼熱等,嚴重時可出現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醫書籍中多屬胃痛、痞滿、嗳氣、嘈雜等范疇. 本人經多年探索,歸納出脾胃虛弱、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合並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 中醫治療 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 以枳實消痞丸為主加減 枳實消痞丸系金元時代明醫李東垣所創,“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原方為丸劑,我經多年探索,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實黃連生姜半夏 厚樸人參炙甘草 白術茯苓麥芽 用量、加減和煎服法: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個體差異和辨證結果而定.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胃痛、胃脹、痞滿、嗳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不佳等症狀者均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 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逆明顯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加柴胡、黃芩;腸腑濕熱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熱虛實增減. 保健常識 (1)合理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戒煙酒,忌過食辛辣,以避免對胃粘膜的反復刺激;(3)保持心情舒暢,以免情志刺激;(4)勞逸結合,以調和胃腸功能.
<< 上一页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