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找一篇關於中國的飲食的論文正文

找一篇關於中國的飲食的論文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寡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使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疾病防范術。

4.3禅宗對塵世困惑的超越禅學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它始終不渝追求完整的個性化人格,可以說是一門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學問[8]。禅學是生命哲學、心靈超越法。精神病學者貝諾瓦說:“禅非宗教,而是一種為實踐而成立的睿智,一種當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擺脫焦慮而達到和諧平靜生活的體系。”佛教思想及修持方法的心理治療作用主要有破我執,除妄念,破法執,空世界。我執即對我的執著,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執,人才能消除煩惱,達到解脫。佛教宣揚“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認為,只有認識空性,達成空觀,才不會產生種種貪愛執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9]。禅宗亦重視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見性”的心性修養命題。佛家教人們面對大千世界,做到心淨、心空、目空一切,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解脫與超越是禅學的最高境界和終極果報。佛教認為苦是人生的本質,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於斷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以求得解脫,即所謂成佛。盡管它是虛妄的,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虛,構築了對來世的企盼。《冷廬醫話·卷一·慎疾》記載了一個以佛家“靜”、“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諸病如失。……觀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於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於藥餌也。”

5小結

中醫學將神志活動歸屬於五髒,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受心身一元哲學觀的影響,“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論成為中醫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醫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幾乎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存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學即強調養心、養性、修身,在臨床治療上也體現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其特有的內省方式來引導人的內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和生活態度,而傳統文化強調的內省即指出了個體內求超越的心靈發展道路及個體與世界相和諧的心理生活道路[10]。楊德森等創立的精神超脫心理治療即以道家處世養生原則為指導思想,日本森田正馬受中國禅宗文化理論影響,開創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方法。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學在現代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中醫精神醫學雖然先天薄弱,但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其與文化的相關性也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論文網
www.lunwennet.com
]

參考文獻

[1]張慰豐1開展醫學文化史的研究[j]1中華醫史雜志,1997,27(4):193~194

[2]葛魯嘉,周寧1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1求是學刊,1996,1:27~31

[3]錢穆1靈魂與心[m]1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19

[4]張福利,車離1古典二元論與心身分立[j]1醫學與哲學,1992,2:34~35

[5]景懷斌1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1心理學報,2002,34(3):327~332

[6]周天慶1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楊德森1中國人的傳統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j]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8

[8]徐光興1心理禅—東方人的心理療法[m]1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1

[9]張紀梅,許樹村,常存庫1佛教—一種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療[j]1醫學與哲學,2002,23(7):53~54

[10]葛魯嘉,高榮
 
距離

距離,這不是從上海到陽朔的距離,而是從現實到恍惚間逃避的距離。

以前每次出遠門無一例外總會生病,這次遠游廣西,竟然身體好好的,連朋友臨行前送的幾盒藥,我也都送給了別人。這個不尋常的規律總讓自己心懷不安,或許生病了才讓自己相信不會有其他意外的事情發生。

這條西街,是很生活的地方,我再一次確信自己作了正確的選擇。昨天夜半就有房客離開,早晨陸續出游的人也離開。而我,則美美地懶在床上,一直到九點多。一個男生回來了,收拾了行裝准備回家。我們去街上吃了陽朔著名的啤酒魚。因為是淡季,師傅允許我們用攝像機拍攝他做魚的過程。美美吃了一頓,然後送走這位房客。屋子裡,就只有兩個住客了,一個是深圳來的女孩,昨天起她就一直埋怨這裡條件差,又不停問別人哪裡玩要結伴,卻又拿不定主意。大概她明天也要離開吧,她享受不了西街的孤獨。然後,就只剩下我了。或許還會不停有人住進來,我也會離開。很喜歡這樣匆匆的行色。我送走前一批人,迎來新一批人,而他們,也將送走我。

坐在“如果”的二樓,靠窗的位置,一盆新鮮的木炭在腳邊閃著橘紅色的光,溫暖的氣息充滿了這個木制的酒吧。下午,酒吧停電,吧裡很冷清,沒有音樂,偶爾只有樓下一只木刨子在做家俱時發出的磨擦聲,還有門外幾個人踢毽子的笑聲。這恰恰是我想要的,沒有打擾的下午。青年旅館臨屋的小男孩在對面看書,我在寫字。二樓的書架離窗戶很遠,屋子裡隱暗的光裡面,幾本厚實的本子顯得更加神秘。我走過去,那是幾本速寫本。翻開那些本子,看見了密密麻麻一頁一頁的文字:都是來過酒吧的人留下的文字,每一頁都是一個故事,一種心情,一種對“如果”的期待。如果,是的,如果,會有很多故事可以發生,也會有太多的選擇。我是不是也留下點什麼呢?如果哪一天再回來,我還可以找到現在的心境?算了吧,我需要“如果”嗎?我連現實都承受不起。

“如果”,是透明的紅色,有些甜,那種讓人有些清醒又有一些醉的蒙胧。“如果只是”,是半透明的白色,只有一粒紅色的櫻桃斜依在三角的杯子上。不同的酒,不同的杯子顏色,不同的心情。如果只是…唉,太多期待了,我們卻錯過了一切。我們還需要期待嗎?

天,還是陰冷陰冷的,沒想到南方也需要烤火。老板和伙計們,還有其他店的伙計一起踢毽子,開心地笑,這就是西街閒時的生活。沒有壓力,沒有未來的擔憂,至少我沒有見到的擔憂。這樣的生活,是我幾年前想要的:背著包,到一個地方工作幾個月或是幾年,再尋找下一個驿站。“如果”的伙計八兩,就是這樣的陝西小伙子,在這裡工作五個月了。問他,春節回去嗎?不回去,沒有錢。有一種脫離,有一種淡淡的生活的愁。是哪,我見到的,只是他們踢毽子的開心,可是要有多少不開心,才會讓他們一次又一次離開熟悉的親友,來到這陌生的地方?我也如同他們一樣,出離了一個又一個回憶,也許是逃離吧。

在這個街上,生活多久會厭倦呢?我問八兩。八兩說,以前有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在這街上生活了四五個月,每天晚上都過來烤紅薯,每天也只喝一瓶“百威”,所以他們叫他“百威”。這個百威,是想逃避什麼,還是想遇到什麼“如果”?只有他知道。我的極限是多少?不知道,也許就這幾天吧,更或許明天又要逃離西街了。我這是怎麼了,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八兩說,開學,他就要回學校去了。問他是學生或是老師,他沒有回答,一會就忙著去修熱水器。樓下有小伙子找他。這個八兩,也該算是西街人了吧?可是他也會離開。這個地方,注定就是客棧,大家都是過客。

樓下,一對穿白色毛衣的情侶正准備離開,也許他們在樓下坐了一個下午。看著他們轉身,女士挽著男士的胳膊遠去,心中很是羨慕,也許是酒精的作用吧,甚至有點想做夢了。爐火只余下一點點火星,空氣有點淡淡的冷。也許,如果……

突然明白了,自己原本想來陽朔,尋找一個讓自己安靜的地方,讓自己靜下來想清楚一些事。而現在才知道,自己只不過在逃避城市裡的孤獨。想像著,用陌生,用匆忙來充實空蕩蕩的心。又是錯了,因為越是逃避,越覺得孤獨。晚上在丁丁酒吧,很吵,很不喜歡那種沒有靈魂的酒吧模式。相反,更想念一街之隔的“如果”了,喜歡那裡百分百的寧靜。

只有西街,才是陽朔的西街。出了這青石的老街,已經是陽朔了。不同的文化仿佛隔成了兩個世界。西街,不完全屬於中國。
 

上一页  [1] [2] [3] 

秋天喝什麼茶最合適?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