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來說明黨內斗爭的方針等。 鄧小平用“小康”來說明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黨領導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並從各個方面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作了系統的論述。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廣泛傳播,就在於這種徹底的革命學說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它是為被壓迫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而創立的,符合“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當時特定社會主題的需要。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任務,中國的不同階級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和進行過不同的實踐,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對異常強大的反動勢力,他們都無可奈何地失敗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恩格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攤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一種理論,如果不需要發展,不可能發展,或者不允許發展,那它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迷信,是宗教教義和信條。馬克思主義不是關在書齋裡的學問,它必須融入廣大的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才能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根本的任務卻是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在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的廣大國度裡如何進行革命並最終奪取政權,這是一個經典作家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同樣,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國情;1949年到1956年,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低,因此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江澤民: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是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有著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它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並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 總之,無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抑或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而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取得勝利。 " "《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裡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征。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征。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溫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干旱,逐漸變得不得於農業的生產,由於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於農業生產,現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诘難,殚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但這只是理想而已。戰國之際,列國紛爭,以實力相較,最終秦國因鼓勵軍功,獎勵耕戰而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天下紛爭,百姓如何生活,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只有一統,才不至於“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語)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楚國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現實主義的思潮所籠罩和淹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書同文,以後的歷史就是天子一統的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了維護這一統的局面,允許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同時賦予他許多封建禮儀進行約束;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中國歷史上呼喚清官,一旦出現便歌之頌之,並為之產生崇拜。所以中國盡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與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這一現象也視為宗教的話,那麼中國式的宗教則是在現實意義上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極度理想主義也因之產生,它也有神,只不過其所造之神是以現實中的人為化身的,而現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充當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國歷史上造神運動層出不窮,直至今天。或者說中國人的宗教是一種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麼財神、藥神、灶神、媽祖等,都被視為神而被崇拜。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征:其一是絕對地追求適用,而杜絕一切的不實用的東西。從中國的科技史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而有關的非實用的一些東西則無法發展。先秦時期墨家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的知識,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沒有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沒有產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當然煉丹術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很發達,其中確實包含有化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而近代機器大工業生產,如蒸汽機沒有在中國被發明。十五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發明是在中國人手中產生的,但是近代以後需要通過一系列實驗手段才能產生的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生:中國文化表現出特有的仁愛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因為仁慈,中國人實施多子繼承制度,這樣財產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遠距離的遷徙,中國人安土重遷與之關系重大。這一繼承制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從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會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會人口壓力始終存在,只要社會的生產力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就會有多少人口出現。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征,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於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的發達,所以烹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衫特征。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國烹饪技術發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欲頓開;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饑荒之年以野菜充饑之用;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於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證據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暧思淫欲”。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出一種“吃的文化”。
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宮庭飲食,市肆飲食則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現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