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這些特征。平民的節日飲食,如春節,也許能夠部分地表現出這些特征來,但是春節對於一年的365天來說畢竟是短暫的一瞬間,如昙花一現。
文化無優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目的基於這一點而作一點嘗試,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數情況下下本人屬於那種“遠庖廚”者,並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意義上,把我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於筆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參考書: 《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概論》
中國飲食文化雜談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是與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相和諧統一的,以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為例,具體體現在從宮廷到民間從內地到邊疆,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食風的盛、雅藝精、奇等方面:
“吃”的繁榮---菜系林立,風味飲食小吃上千種,各地食風食味之獨特與多樣化。
“吃”的藝術---美食、美味輔以之美器,追求三者的和諧統一,渾然一體。調味之精益肴器之華貴,膳食之繁盛,烹饪技藝之巧妙,均堪稱舉世無雙,獨樹一幟。
“吃”的典雅---御宴排場之豪華,宮廷宴席與祭祀祭食禮儀之莊重,禮制和禮儀等級之森嚴各式宴會氛圍之典雅。
“吃”的效益---官場之交接人際關系之溝通,食療之精道,延年益壽之成效,益神健體,卻疾療饑之功能。
“吃”的奇異---邊疆塞外,民族眾多,風俗奇異。民族食藝、食風、食味,別具情調系少數民族文化之奇葩。
中國歷代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枚所雲,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先行”掌握各種烹調技藝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他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使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來一番變化,使它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成為中國人民特有的科學理論。這種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又完全是中國的東西。 在內容上,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際問題,揭示中國革命、革命與改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把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加以科學總結和概括,使之上升為理論,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而以中國特有的獨創性的內容,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在形式上,它把馬克思主義從歐洲的形式和語言,變成中國的民族形式和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和政策。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他講,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能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他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 20世紀70年代後期,鄧小平從黨的思想路線的高度再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鄧小平強調:“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後來也講:“我們歷來主張世界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必然產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展並不斷創新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1、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國的運用,它不是馬克思針對具體情況所做的具體結論和個別論斷。 2、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和中國優秀文化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點,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風采和成果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用“實事求是”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愚公移山”來說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用“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來說明黨內斗爭的方針等。 鄧小平用“小康”來說明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黨領導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並從各個方面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作了系統的論述。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廣泛傳播,就在於這種徹底的革命學說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它是為被壓迫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而創立的,符合“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當時特定社會主題的需要。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任務,中國的不同階級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和進行過不同的實踐,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對異常強大的反動勢力,他們都無可奈何地失敗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恩格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攤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一種理論,如果不需要發展,不可能發展,或者不允許發展,那它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迷信,是宗教教義和信條。馬克思主義不是關在書齋裡的學問,它必須融入廣大的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才能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根本的任務卻是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在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的廣大國度裡如何進行革命並最終奪取政權,這是一個經典作家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同樣,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國情;1949年到1956年,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低,因此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江澤民: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是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有著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它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並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 總之,無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抑或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而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取得勝利。 " 找一篇關於中國的飲食的論文"《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裡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征。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征。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溫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干旱,逐漸變得不得於農業的生產,由於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於農業生產,現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诘難,殚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但這只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