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制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制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麼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揭示"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揭示 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當代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即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論證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中對未來社會主義的基本輪廓即什麼是社會主義作過科學的預測。關於這方面的基本思想包括:未來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和未來新社會的本質等。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將經歷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見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物質前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來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①他們還認為,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因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已被打破。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社會成員過上富足的生活提供了物質保證。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這裡的私有制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制。他們還用“財產公有”或“財產共有”等提法來表達生產資料公有制,他們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區別。
(三)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的分配方式取決於社會的生產方式。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所以相應地在消費資料的分配上必然實行按勞分配。他們認為,按勞分配原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按資分配原則的否定。但是按勞分配從未來共產主義發展的眼光來看還是有局限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社會財富充分湧流,人們思想境界極大提高,這時社會將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四)社會主義社會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社會直接占有,這就消除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從而可以做到有組織地進行社會生產,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的弊病。由於私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不需要通過中間環節,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商品和貨幣退出經濟生活。
(五)社會主義的國家開始消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過渡時期的國家。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因此,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開始消亡。原來意義上的國家職能發生了根本變化,即“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②
(六)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將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是由於社會片面發展而造成了人的畸型發展,即在社會物質財富日益增長的同時,人的自身價值在不斷貶值。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消除了奴隸般的社會分工,因而社會成員可以得到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特征的論述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需要我們加以把握。第一,他們對未來社會主義特征的論述是一種科學預測,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中來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的。由於這些論述是依據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不像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從自己頭腦的想象中來描繪社會主義社會。因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預見是一種科學預測。當然,這種預測也要接受實踐檢驗。第二,他們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特征的概括是一種理論抽象,是對根本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內在屬性的理論概括。因而捨棄了各種具體條件和因素。從我們今天的目光看來,這是一個成熟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
列寧曾高度評價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科學預測。認為這種預測決不是烏托邦的空想。因為“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自然,他也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將到來的崩潰和未來共產主義的未來的發展。”③列寧深刻地指出,“馬克思絲毫不想制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和發展問題一樣。”④1899年列寧在同俄國社會民主黨人論戰時也涉及到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探索。列寧當時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把土地、工廠等等即全部生產資料變為全社會財產,取消資本主義生產,代之以按照總的計劃進行有利於社會全體成員的生產。”⑤十月革命勝利後,在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由於這種實踐還不充分,列寧對社會主義特征的探索仍然持謹慎的態度。1918年在俄共(布)七大會上布哈林提出應該在黨綱中詳細論述社會主義特征。列寧反對這麼做。列寧認為,現在社會主義實踐還不充分,只有未來的建設者才能具體描述未來是什麼樣子。今天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社會主義一些基本原則,如公有制、按勞分配和人民政權,等等。列寧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並認為,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特征。列寧贊成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主義發展兩階段論。同時結合俄國實際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本身將經歷若干個階段的思想。他曾經使用過“發達的社會主義”,“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完備形式”和“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等等。
毛澤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也提出過寶貴的見解。毛澤東在1959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本身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建設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要比建設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可能需要的時間更長。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毛澤東是第一個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作出明確闡述的思想家。他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⑥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最根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上層建築的特征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1962年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由於黨內“左”的思想逐步發展並最終占據統治地位,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因此中斷。他曾經提出的許多涉及到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寶貴思想也因此陷入了迷誤。
二、鄧小平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揭示
在前人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在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時期,鄧小平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反復加以論述。在論述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鄧小平首次論及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是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我們在實踐中搞不好,理論上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包括體制),那麼也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1985年他再次談到了這個問題時指出:“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⑦1990年鄧小平又進一步論述了社會主義本質這個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⑧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被寫進了黨的十四大報告,表明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已形成共識。
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對以往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關於社會主義認識所作的高水平、深層次的提煉。因為這種提煉是對社會主義根本屬性作了科學的概括。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一個突出,三個統一)。
(一)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要發展生產力。它糾正以往離開生產力的發展一味強調生產關系變革的“左”的錯誤認識,強調了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的調整、建設,都要服務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恢復。
(二)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這是對以往認識的一個突破。以往認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的任務就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保護下發展生產力。事實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以後,由於存在制度、體制方面的弊端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說:“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講全了。”⑨因此,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體現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統一。
(三)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形態之間的區別在本質上是生產方式的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就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既講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又講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最終消滅剝削奠定物質基礎;只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才能保證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四)體現了現實任務與最終目標的統一。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既講了我們正在做的事即現實任務,又講了我們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我們已經做了並且現在還在繼續做的事;共同富裕是我們社會主義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落腳點。鄧小平的概括,體現了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過程它是現實任務與最終目標的統一。
三,社會主義本質與公有制的關系
在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