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找一篇關於中國的飲食的論文正文

找一篇關於中國的飲食的論文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來說明黨內斗爭的方針等。
鄧小平用“小康”來說明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黨領導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並從各個方面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作了系統的論述。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廣泛傳播,就在於這種徹底的革命學說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它是為被壓迫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而創立的,符合“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當時特定社會主題的需要。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任務,中國的不同階級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和進行過不同的實踐,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對異常強大的反動勢力,他們都無可奈何地失敗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恩格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攤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一種理論,如果不需要發展,不可能發展,或者不允許發展,那它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迷信,是宗教教義和信條。馬克思主義不是關在書齋裡的學問,它必須融入廣大的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才能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根本的任務卻是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在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的廣大國度裡如何進行革命並最終奪取政權,這是一個經典作家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同樣,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國情;1949年到1956年,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低,因此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江澤民: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是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有著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它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並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
總之,無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抑或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而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取得勝利。
"
 
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食物器具、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匯集著各國的移民,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並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飲食結構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亂的飲食構成。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裡,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荞、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連西藥都是從動物身上取料煉制而成的。比較注意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飲食結構上,也以動物類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等。因此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國傳統菜肴對於烹調方法極為講究,常見的方法有:煮、蒸、燒、炖、烤、烹、煎、炒、炸、燴、爆、溜、鹵、扒、酥、焖、拌等。而且長期以來,由於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閩菜、川菜、粵菜、京菜、魯菜、蘇菜、湘菜、徽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道多變而著稱,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於五味調和。同時,追求色、香、味、形、藝的有機統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並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於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將色,形,香,味,滋,養六者融於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饪特色。它選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拼配巧妙,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西方飲食,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相比西方飲食,中華美食文化奇樹一幟,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竹筷進食,運用自如,經濟方便,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甕、壺、甑、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屬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貴金屬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其餐具的種類,很是單調。

四、營養保健

以谷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保健,主張營養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髒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的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生,遵守時節,講究營養,有節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
西方人也注重飲食科學,講究食物制作嚴格按科學規范行事,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把廚房弄得像個化學實驗室,而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別無二致。

五、飲食審美

中國飲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而對於西方人來說,飲食大約只是一種必需的生理活動,對於其中美的追求,卻忽略了。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各有長處。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品。

參考文獻:
1.王新婷、金鳴娟、姚晚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易艷萍、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徐旺生.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
 

上一页  [1] [2] 

如何制作朝鮮辣蘿卜鹹菜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