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矛盾各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處理過程中,過分強調其內部矛盾各方的對立,忽視統一,在教育領域中亦是如此。這方面的教訓很多,我們應引以為戒。
其實,在客觀世界中,事物內部的矛盾既有對立又有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立是促進發展的催化劑,而最終實現發展要通過統一。只講統一不講對立是不能實現發展的;反之,只講對立不講統一亦不能真正實現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是一對矛盾。如上所述,我們在認識這對矛盾時,不能只看到對立,不看到統一。在教學中處理這對矛盾時,特別不能人為地加深其對立,而應該積極促成二者由對立轉化為統一。只有這樣,教學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圓滿完成。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實現歷史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由對立轉化為統一呢?我們認為必須“取得以下幾點共識:
(一)歷史基礎知識和能力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學中,那種認為只要“培養了能力”,不需要花費多少氣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學好歷史基礎知識的觀點,與認為只要“傳授”好了歷史基礎知識,自然而然地就培養了能力的說法,同樣帶有極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們對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規律,還缺乏研究和認識。然而,在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又有統一性,二者統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認識活動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開。這與人類認識歷史的活動是一致的。歷史學家、歷史工作者在認識某一問題時,既需要獲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展開思維,進行細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結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這些工作都統一在同一史學研究活動中。因此,我們對歷史基礎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的研究和認識,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間的統一性為基礎和前提。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能力培養對知識教學有很強的依存性,離開了歷史基礎知識,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裡,有一種說法須要澄清。在談到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某某人曾經學習很差,但能力很強,很能干。並以此為據,來證明能力非常重要。其實,這種說法正說明本文所論及的誤區的存在。即,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知識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只看重書本知識,輕視書本以外的知識,特別是不能將書本知識和書本以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有的人書本知識學得不夠好,但學到了不少書本以外的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其能力也會得到相應訓練和提高。這個例證,倒是提醒我們要注重研究,在歷史教學中,什麼樣的歷史知識能轉化為歷史能力,什麼樣的教與學的方式更有利於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三)能力對知識有很強的依存性,但能力一旦得到發展,就會轉而為新知識的開發創造條件。因此,能力又是開發新知識的工具。在此必須明確的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能力培養當作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或把“傳授”歷史基礎知識作為教學最終目標,而將能力培養簡單看作是為“傳授”知識服務的觀點和做法,都是明顯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基本目的的。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對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並沒有認識得十分清楚,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關於什麼是歷史基礎知識、什麼是歷史能力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認識。歷史教學的改革是艱難、任重而道遠的,這其中有大量的問題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有許多設計、構想,要經過反復試驗、反復修正,而不能輕易下結論。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決不會一蹴而就。 中小型靠什麼 靠價格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高校的辦學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前進的道路上,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與風險。我們要始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科學分析我們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新時期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是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它是對社會經濟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為我們分析解決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促進高校的內涵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學風、教風、校風建設,全面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深刻認識和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們前進中一切困難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抓住發展就抓住了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抓住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有依靠發展,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記,堅持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和困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條指導方針。
不斷強化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關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倡導的發展,是科學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思路,是又好又快的發展。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既重視經濟增長,又重視政治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既著眼現在,又考慮未來,是一種追求經濟與社會、人和人自身、人和自然界和諧發展的一種科學的發展觀。
始終堅持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統籌兼顧歷來是我們黨和國家處理好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一項基本政策和方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我們黨和國家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在制定發展戰略,實行各種政策措施的時候,要做到既總攬全局、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又要適當安排、協調各方、照顧一般。就是倡導和要求人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孤立的觀點,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看待發展問題,自覺地主動地做好“五個統籌”,促使發展系統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協調一致地運轉。把全社會的積極因素進一步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要堅持和發揚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高校的黨員干部必須從高校的辦學實際出發,緊密結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實際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學習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特別是要重視把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成果轉化為促進改革發展的創造力和推動力,有效地解決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好更快地推動高校的各項工作,不斷地開創高校建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堅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的是要把科學發展觀所揭示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掌握好、運用好,並且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轉變為運用它所揭示的客觀規律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認識成果轉化為正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這就要求高校的黨員干部必須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改造自身主觀世界密切結合起來,並通過改造主觀世界,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切實把思想方法轉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深刻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真正實現發展觀念、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為推進高等教育的新發展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科學的新思路、新形式。
注重把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成果轉化為黨員干部領導發展的實際工作能力。我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做好各項工作,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肩負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歷史使命。因此,黨員干部一定要有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自覺地緊密結合主觀世界的改造,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地轉化為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能力,轉化為謀劃發展、統籌發展的實際能力,真正做到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積極地去做,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堅決地改,確保實現科學的發展,扎扎實實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注重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改進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聯系起來,著力解決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加強學風、教風、校風建設之間是密不可分的,而加強和改進高校的黨風建設對於形成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強調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黨和國家對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們一定要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堅持求真務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堅持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先進的辦學理念為指導,以教育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創新和特色內涵建設為重點,以社會滿意度、國內外先進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研究解決高校建設、發展和穩定中的重大問題。著力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創新體系。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在為譜寫高等教育發展新篇章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古語有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們歷歷在目;渺渺青史裡,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們刻骨銘心。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欲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欲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靜心修身,勢在必行!學生在大學之時,文化基礎學習基本完備,思想尚未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猶如初生之犢,若能於此最佳良機修身養性,步入社會後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蓮,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蝼蟻,無孔不入。要做到達則兼顧天下,穹則獨善其身,實屬不易。因此,廉潔修身,任重道遠!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讀修身道自明,名節重於泰山,利欲輕於鴻毛,功名利祿,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對一疊疊強取豪奪的鈔票,面對一張張後悔莫已的貪官的臉,面對一滴滴發人深省的眼淚,面對一副副維護廉潔的鐐铐,們覺悟,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雖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可做到,勤以為民,廉以養德,淡以明志,靜以修身!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一個背離廉潔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後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無正綱之向導所致,因此,從今始學廉潔修身之道,從今始立廉潔修身之綱,其重要之勢,已畢現無遺!以史為鑒才能知興衰,以德為綱方能知得失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