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鮮。如,教學中,強調教師教的時候,就忽視學生的學;注重學生的學,就輕視教師的教。在課堂上,各種形式的“滿堂灌”、片面強調“學生活動”等,都是其必然產物。再如,教學中,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時,為了說明某些方法好,就不惜輕率地貶低另一些方法,以至在一定的時間裡,使許多一線的老師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得不到要領,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學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和損失。
在認識和處理歷史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關系問題時,亦是如此。在一些同志看來,二者之間的矛盾很大,重視了歷史知識的“傳授”,勢必就會削弱能力的“培養”;歷史知識“傳授”多了,能力“培養”就會少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在課堂從形式上盡量少講,多讓學生進行讀書、回答問題等“活動”;有的地區、學校甚至教條式地硬性規定出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超時即有“滿堂灌”、不注重能力培養之嫌。這樣一種狀況的存在,使我們不能像注重培養能力那樣,全面、深入地關注歷史基礎知識的教與學問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歷史基礎知識教學以及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關系的片面認識,長期存在,危害甚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在今後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怎樣端正認識,盡快消除誤區呢?
首先,我們要對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構成,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如上所述,在過去的一個很長時期裡,我們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片面、機械地認為歷史教科書裡所講述的知識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在這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我們在反思這方面問題時,又出現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傾向,即,輕視書本知識。要全面、正確認識歷史基礎知識,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必須正確認識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准)、歷史教科書,以及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在歷史基礎知識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教學中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教科書在歷史基礎知識中的定位是否准確,非常重要。
其實,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完整意義上的歷史基礎知識是由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准)、歷史教科書及教師教和學生學三方面構成的,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准)的“內容要點”,是衡量、確定歷史基礎知識的統一標准,它充分體現了國家的基本要求。至於這一標准、要求,是詳是略,是具體還是籠統,都可以進一步研究、探討,但是不能缺少。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准)的具體化,它依據大綱的“內容要點”,具體設計出了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其知識框架的式樣,可以多種多樣,但是,不能沒有。同時,歷史教科書還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作出了安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則是依據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統一標准,以教科書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所作的安排為尺度,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這是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最後落實。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學歷史基礎知識不同於其它類別和級別的歷史知識,它明顯帶有一些特點:
一是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確定,不是任何個人行為,要體現國家的要求,不能帶有隨意性。
二是歷史教科書內容只是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而不是全部歷史基礎知識。沒有它,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宏觀統一標准無法實現,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也失去了堅實的依托。
三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形成歷史基礎知識的最後一環。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不是簡單條理教科書內容的線索和脈絡,為其補充史料和史實;學生的學習也不是單純的只聽教師的講。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這種師生雙邊的創造性活動,教師和學生要把教科書所設計的知識框架,最大限度地豐滿起來,並使教科書中的文字知識“活”起來,“立體化”起來。教學中,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系到最後形成的歷史基礎知識的質量和水平。
四是在構成歷史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中,越是對宏觀的方面,要求越嚴格;對微觀方面,則要求充分體現靈活性,教師和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
從上述構成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以及這三方面相互聯系的特點,可以看出:歷史教科書是構成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連接歷史教學大綱(歷史課程標准)與教師教、學生學的重要紐帶,缺其不可。但又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教科書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准確地說,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是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因而,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拔高或貶低歷史教科書作用的觀點都是片面的。
其次,我們要自覺克服認識問題過程中的缺陷,使我們對教育的主觀認識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實踐中真正處理好歷史基礎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從而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法則,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正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即事物內部矛盾各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和處理過程中,過分強調其內部矛盾各方的對立,忽視統一,在教育領域中亦是如此。這方面的教訓很多,我們應引以為戒。
其實,在客觀世界中,事物內部的矛盾既有對立又有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立是促進發展的催化劑,而最終實現發展要通過統一。只講統一不講對立是不能實現發展的;反之,只講對立不講統一亦不能真正實現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是一對矛盾。如上所述,我們在認識這對矛盾時,不能只看到對立,不看到統一。在教學中處理這對矛盾時,特別不能人為地加深其對立,而應該積極促成二者由對立轉化為統一。只有這樣,教學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圓滿完成。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實現歷史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由對立轉化為統一呢?我們認為必須“取得以下幾點共識:
(一)歷史基礎知識和能力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學中,那種認為只要“培養了能力”,不需要花費多少氣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學好歷史基礎知識的觀點,與認為只要“傳授”好了歷史基礎知識,自然而然地就培養了能力的說法,同樣帶有極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們對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規律,還缺乏研究和認識。然而,在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又有統一性,二者統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認識活動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開。這與人類認識歷史的活動是一致的。歷史學家、歷史工作者在認識某一問題時,既需要獲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礎上,充分展開思維,進行細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結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這些工作都統一在同一史學研究活動中。因此,我們對歷史基礎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的研究和認識,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間的統一性為基礎和前提。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能力培養對知識教學有很強的依存性,離開了歷史基礎知識,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裡,有一種說法須要澄清。在談到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某某人曾經學習很差,但能力很強,很能干。並以此為據,來證明能力非常重要。其實,這種說法正說明本文所論及的誤區的存在。即,長期以來,我們缺乏對知識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只看重書本知識,輕視書本以外的知識,特別是不能將書本知識和書本以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有的人書本知識學得不夠好,但學到了不少書本以外的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其能力也會得到相應訓練和提高。這個例證,倒是提醒我們要注重研究,在歷史教學中,什麼樣的歷史知識能轉化為歷史能力,什麼樣的教與學的方式更有利於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三)能力對知識有很強的依存性,但能力一旦得到發展,就會轉而為新知識的開發創造條件。因此,能力又是開發新知識的工具。在此必須明確的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能力培養當作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或把“傳授”歷史基礎知識作為教學最終目標,而將能力培養簡單看作是為“傳授”知識服務的觀點和做法,都是明顯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基本目的的。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對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並沒有認識得十分清楚,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關於什麼是歷史基礎知識、什麼是歷史能力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認識。歷史教學的改革是艱難、任重而道遠的,這其中有大量的問題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有許多設計、構想,要經過反復試驗、反復修正,而不能輕易下結論。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決不會一蹴而就。 古語有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們歷歷在目;渺渺青史裡,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們刻骨銘心。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欲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欲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靜心修身,勢在必行!學生在大學之時,文化基礎學習基本完備,思想尚未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猶如初生之犢,若能於此最佳良機修身養性,步入社會後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蓮,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蝼蟻,無孔不入。要做到達則兼顧天下,穹則獨善其身,實屬不易。因此,廉潔修身,任重道遠!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讀修身道自明,名節重於泰山,利欲輕於鴻毛,功名利祿,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對一疊疊強取豪奪的鈔票,面對一張張後悔莫已的貪官的臉,面對一滴滴發人深省的眼淚,面對一副副維護廉潔的鐐铐,們覺悟,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雖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可做到,勤以為民,廉以養德,淡以明志,靜以修身!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一個背離廉潔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後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無正綱之向導所致,因此,從今始學廉潔修身之道,從今始立廉潔修身之綱,其重要之勢,已畢現無遺!以史為鑒才能知興衰,以德為綱方能知得失。 當代大學生,倡導的是德才兼備,們才學智慧已具有,道德修養需完備,廉潔修身,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潔,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搶騙,多一次路不拾遺,少一次貪贓枉法;修身,多一份處事的坦然,少一份無謂的執著,多一份真誠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無禮。讓們乘著廉潔修身之舟,駛向那前程似錦的未來! 近20年來,中國社會處於急劇變革與加速發展的時期,社會轉型呈現多向度的特征,各個時期、各個地區分別處於不完全相同的轉型度之中。中國社會多向度的轉型,主要表現為四大社會變遷與發展趨勢。本文旨在研究中國社會轉型的含義、基本趨勢、社會效果、社會代價及其度量方法。 一、中國社會轉型的界定 在中國,“轉型”概念是1992年以後開始流行的。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義是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與西方國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世界銀行辦了一個雜志,叫"transition",有人譯為“轉軌”。從發表的文章來看,這份雜志探討的主要是經濟體制轉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世界銀行合辦了一份“轉軌通訊”,為"transition"的中文版。也有人將"transition"譯為“轉型”(注:參見〔英〕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經濟體制轉型的理論與證據(譯序)》,〔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社會轉型管理(most)”規劃聯絡委員會,並出版業務通訊。社會學者往往將"transformation"譯為社會的“轉型”。在中國社會學者的論著中,“社會轉型”有三種主要的含義: (1)社會體制在較短時間內急劇的轉變。 “轉型”與“轉軌”在體制轉變這一點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義。自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