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黃豆,綠色,大米,玉米沙,黑米,薏仁,糯米,小米,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反正,超裡市有的豆類,我都混在一起做糊糊,吃了很久了,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你好,樓主
是沒有什麼副作用的,只有好處,這些都是養生的食材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春天氣候干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讓您遠離口干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干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又名粟米,性甘味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起一層細膩的粘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此外,麥麸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寧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亞油酸能防止膽固醇向血管壁沉積,對預防高血壓、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此外,它還有利尿和降血糖的功效,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美國科學家還發現,吃玉米能刺激腦細胞,增強人的記憶力。玉米中所含的黃體素和玉米黃質可以預防老年人眼睛黃斑性病變的發生。
苡米又名薏米,其所含的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欲增強,減低放化療的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常食有美容效果。
高粱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適量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黃豆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食。用黃豆制成的各種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藥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大麥性味甘、鹹、涼,有和胃、寬腸、利水的作用,可輔助治療食滯洩瀉、小便淋痛、水腫、燙傷。大麥芽性味甘溫,有開胃消食、下氣、回乳之功效。 小米:性甘微寒,有健脾、除濕、安神等功效。 玉米:是世界公認的“黃金作物”。纖維素比精米、精面粉高10倍。纖維素可加速腸部蠕動、排除大腸癌的因子、降低膽固醇吸收。玉米還能吸收體內多余的葡萄糖。 大麥:性味甘、鹹、涼。有和胃、寬腸、利尿的作用,可輔助治療食滯、水腫等。大麥芽性味甘溫,有開胃消食、下氣等功效。大麥的蛋白質含量高,作為低脂肪加高碳水化合物,使血糖能長時間維持較穩定的水平。 大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的效用,可輔助治療宿積瀉痢、腹脹瘦弱、瘡痛腫毒、外傷出血等症。 綠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腫、中和解毒和清涼解渴的作用。 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止血、消渴的功效。中醫也用豇豆作為腎病的食療品,能補五服、益氣和甲、調喬經脈。 莜麥:莜麥的蛋白質比大米、小麥高1.6~2.2倍,脂肪則多2~2.5倍,而且校麥脂肪成分中的亞油酸含量較高,易被人體吸收,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荞麥:荞麥含有其它谷物所不具有的“葉綠素”和“蘆丁”,其維生素b2比小麥多2倍,煙酸比小麥多3~4倍。養麥中所含的煙酸、蘆丁可治療毒瘡,腫痛等。 話是多少:400-6199-259 五谷雜糧是個“大家庭”,諸如小米、玉米、荞麥、黑豆、蠶豆、紅小豆、綠豆及甘薯等等,都是營養豐富。據分析,五谷雜糧比起精制的面粉和稻米,其營養價值更勝一籌,其中含有不少保健益壽的營養成分和輔助防癌效能。日本人崇尚的長壽“五谷飯”,就是由大米、小米(粟)、紅小豆、麥子和大豆混合煮成的飯。“五谷飯”的營養價值要比吃單一的谷物煮的飯高得多和全面得多。五谷雜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豐富,玉米、薯類等粗雜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營養學家認為,每周至少吃三次粗糧,有利於人體健康。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養生者,就應該懂得如何搭配食物、均衡營養。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的原則,同時也說明了五谷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 《黃帝內經》中認為五谷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谷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谷雜糧,是指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而習慣地將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谷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谷:糧食作物的統稱。“五谷”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谷”、“六谷”和“九谷”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谷”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谷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征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面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