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和西餐之間的優劣對比 具體一點 中西方進餐與飲酒搭配的差異
在我國古代,酒最早被視為神聖之物,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嘉賓而不用。相沿下來,便形成遠古舊事活動的習俗和風尚。隨著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品,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經過人們按當代思想文化意識的規范整理,形成了較為系統於程式化的飲酒習俗。這些習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內容豐富、形式萬千。
因酒作為一種食文化,在遠古時代酒形成了一系列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候這些禮節非常的繁冗。中國人的好客之風在酒桌上發揮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有句俗語叫“無酒不成席”,人們稱辦宴為“辦酒”,請客為“請酒”,赴宴為“吃酒”。由於酒可刺激食欲,助興添歡,宴席自始至終都是在互相祝酒、勸酒中進行的。美酒佳肴,相輔相成,才能顯得協調歡樂,因此,餐飲業歷來都注重“酒為席魂”、“菜為酒設”的搭配法則。沒有酒就表達不了誠意;沒有酒就顯示不出隆重;沒有酒就毫無喜慶的氣氛;沒有酒就如同人缺少了靈魂。可見酒水在進餐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不論是以酒佐食,還是以菜助飲,酒水的主要功能,是在用餐時開胃助興。然而欲使酒水正確的發揮這一作用,就必須懂得酒菜搭配之道。惟有如此,二者才會相得益彰。不然,很有可能會是事倍功半,甚至壞人食欲。酒水與菜肴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的形成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實踐摸索的結果。這些規律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酒精含量高的酒在進餐時不能做佐助之用。
酒精含量過高的酒水對人體有叫大的刺激,若進餐時過多飲用,會使肝髒來不及消化吸收,從而使肌體產生不同程度的中毒現象,使胃口大減,對菜品的味感遲鈍。有的烈性酒辛辣過頭,使人飲後食不知味。從而喧賓奪主,失去了佐助的作用。
2、配制酒、藥酒、雞尾酒等不作為佐助酒品飲用。
配制酒、藥酒、雞尾酒的成分比較復雜,香氣和口味往往較濃烈馥郁,在佐食時這一類酒對菜肴食品的品嘗有很大的干擾,通常不作為佐助酒品飲用。
3、甜味酒不適合作為佐助酒品飲用。
甜味酒水,單飲時具有適口之感,但作為佐助酒水,便顯得不太合適。甜味與鹹味相互沖突,因為鹹味是菜要的主體味道,而兩味的主要感覺部位都集中在舌尖,容易使人的感覺產生分析混亂,所以甜酒也不太適宜合作佐助飲品。
4、特定的地區進餐與酒品搭配有特定的規律。
比如在我國南部,比較講究黃酒的飲用“對口”,狀元紅酒專配雞鴨菜肴,竹葉青酒專配魚蝦菜肴,加飯酒專配冷菜冷盤,吃蟹時專飲黃酒,而不飲白酒。
5、常規的酒菜搭配。
香氣高雅、口味純正的菜肴,應配色味淡雅的酒;濃厚、口味復雜的菜肴,應配色味濃郁的酒;牛肉宜配純正濃香的紅葡萄酒;鹹鮮味的菜肴應配干型酒;甜香味的菜肴應配甜型酒;香辣味的菜肴應選用濃香型酒;中國菜盡可能選用中國酒,西餐盡可能選用西洋酒;在難以確定時,則一般選用中性酒。
6、進餐過程中如飲用多種酒,酒水之間應有先後的次序。
酒水之間通常的配方有:低度酒在先,高度酒在後;軟性酒在先,硬度酒在後;有氣酒在先,無氣酒在後;新酒在先,陳酒在後;淡雅風格的酒在先,濃郁風格的酒在後;普通酒在先,名貴酒在後;干烈酒在先,甘甜酒在後;白葡萄酒在先,紅葡萄酒在後。
相反,西方國家比我們要講究的多,在正式的西餐宴會裡,酒水是主角,不僅它最貴,而且它與菜肴的搭配也十分嚴格。一般來講,吃西餐時,每道不同的菜肴要配不同的酒水,吃一道菜便要換上一種新的酒水。 西餐宴會中的酒水,一共可以分為餐前酒、佐餐酒、餐後酒等三種。它們各自又擁有許多具體種類。總的來說,就是口味清淡的菜式與香味淡雅、色澤較淺的酒品相配,深色的肉禽類菜肴與香味濃郁的酒品相配,餐前選用旨在開胃的各式酒品,餐後選用各式甜酒以助消化。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點:
1、餐前酒
餐前酒,別名開胃酒。顯而易見,它是在開始正式用餐前飲用,或在吃開胃菜時與之配伍的。在一般情況下,在用西餐之前,很多西方客人喜愛飲用一杯具有開胃功能的酒品,如法國和意大利生產的味美思酒(vermouth),具體的品牌有仙山露(cinzano)、馬蒂尼(martini)等。也有雞尾酒作為餐前酒的,如血瑪麗(bloodmary)。
2、開胃品
西方客人吃開胃品時要根據開胃品的具體內容選用酒品。如魚子醬要用俄國或波蘭生產的伏特加酒(vodka)。蝦味雞尾杯則用白葡萄酒。口味選用干型或半干型。
3、湯類
與湯類相配的有西班牙生產的雪利葡萄酒(sherry)。有的客人喜歡用啤酒來配湯。也有人認為不同的湯應配用不同的酒,如牛尾湯配雪利酒,蔬菜湯配干味白葡萄酒等。
4、魚類及海味菜肴和肉類、禽類及各式野味菜肴
西餐裡的佐餐酒均為葡萄酒,而且大多數是干葡萄酒或半干葡萄酒。在正餐或宴會上選擇佐餐酒,有一條重要的講究不可不知,即“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這裡所說的白肉,即魚肉、海鮮、雞肉。吃它們時,須以白葡萄酒搭配。這裡所說的紅肉,即牛肉、羊肉、豬肉。吃這類肉時,則應配以紅葡萄酒。鑒於西餐菜肴裡的白肉多為魚肉,故這一說法有時又被改頭換面地表述為:“吃魚喝白酒,吃肉喝紅酒”。其實二者的本意完全相同,不過,此處所說的白酒、紅酒,都是葡萄酒。
因此魚類及海味菜肴和肉類相配的酒品有干白葡萄酒、淡味玫瑰葡萄酒,如德國的菜茵(rhin)白葡萄酒、法國的布多斯(bordeaux)白葡萄酒、美國的加州葡萄酒(califormia)、中國的王朝白葡萄酒。一般選用半干型的口味。
肉類、禽類及各式野味菜肴在酒品相配上有多種講究:各式牛排或烤牛肉,最適合選用法國濃味干型布多斯紅葡萄酒、法國保祖利新鮮紅葡萄酒(beaujolais)。羊肉類菜肴如羊扒、烤羊肉,適宜配淡味的布多斯紅葡萄酒、美國加州紅葡萄酒和玫瑰葡萄酒。豬肉類如火腿、烤肉,適宜配香槟酒、德國特級甜白葡萄酒。家禽類菜肴,宜選用玫瑰紅葡萄酒、德國特級甜白葡萄酒、美國加州紅葡萄酒。野味菜肴肉色淺、味道鮮美的,適合選用淡味的布多斯紅葡萄酒、意大利紅葡萄酒。
6、奶酪
適合配用香味濃烈的白葡萄酒,有些品種的奶酪可配用波特酒。
7、甜品
一般配用甜葡萄酒或葡萄汽酒,有德國菜茵白葡萄酒、法國的香槟酒等。
8、餐後酒
指的是在用餐之後,用來以助消化的酒水。最常見的餐後酒是利口酒,它又叫香甜酒。最有名的餐後酒,則是有“洋酒之王”美稱的白蘭地酒。還有西餐講究進餐完畢後要飲用咖啡、茶等。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西餐在進餐過程中,飲用香槟酒佐餐是件愉快的事,它可以與任何種類的菜式相配。看來,在不了解西餐酒品選擇規律時,選用香槟酒不失為一種穩妥的選擇。
......................................................................
中西餐飲文化差別分析
中國和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飲文化的差別。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大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大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館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廳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館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廳則是在制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可見中西餐飲文化本質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分析比較這些差異,在經營管理中巧妙地處理這些差異,是中餐連鎖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中餐餐飲文化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法國、土耳其烹饪並稱世界三大烹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雄厚堅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文化、科學、藝術的結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餐飲文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佳肴,香飄四海,風靡萬方,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海外愛好者。還可以說,飲食功夫也是一種學問,一種特色的突出,一種交流的途徑。
內涵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歷來講究色、香、味,講究餐飲的形式,可以用“精”、“美”、“情”概括。這幾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著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沖擊和享受。可見,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中華文化歷來以情為紐帶,同樣,中華飲食“情”為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吃飯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談生意、交流信息、采訪。古往今來,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活動的社會調節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發“情”;惟有“情”,才能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准確地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形式文化
中餐往往注重配料精細而考究,千變萬化,技巧繁多。從刀功來看,就要求眼、刀、心的一致配合,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烹制過程中還要做到火候、味感的把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出盤則是圓盤相托,一團和氣,又可反映出中國人的聚氣而生,以圓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進食,靈巧而善於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國人形象在飲食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合餐文化
中式餐飲一般采取圓桌共餐的形式,這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往往能夠制造和諧融洽的氣氛。餐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歷史條件下形成和保留下來的一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中式餐飲的就餐形式即體現了中國餐飲文化傳統的某些特點),國人長期習慣了這種就餐方式。
(二)西餐餐飲文化
西餐文化與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區別,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其中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
休閒文化
美國最多的還是快餐店,美國的快餐文化體現的是休閒文化。薯條、炸雞、飲料之類都是西方食譜中最平常的玩藝兒,正是這些在中餐看來上不了大台面的尋常東西做成了世界上的大企業,像麥當勞、肯德基等。這可能是與美國人的時間觀念、生活方式有關。美國來講究效率,也最不拘[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