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可以喝自制檸檬水嗎正文

寶寶可以喝自制檸檬水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寶寶手腳暴皮很厲害 自認為可能是缺乏維生素c 剛買了兩個檸檬 切成片用熱水泡著呢 想給寶寶喝 不知道好不好 哪位朋友知道麻煩告訴一下好嗎 謝謝大家了
 
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吃點中成藥啊,去藥房問下坐診醫生吧
 
一、常食蜂蜜可保健康長壽

蜂蜜是工蜂采花蜜在巢中釀成。根據采蜜季節不同而有春、夏、冬蜜之分,以冬蜜質量最好。從野外如樹上、巖洞等采取者稱為野蜂蜜,又叫石蜜或巖蜜,質量最好,但產量有限,因而市面上見到的多是人工養蜂所取的蜂蜜。蜂蜜對人體健康的好處早已為人們認識。《神農本草經》把蜜列為有益於人的上品,古希臘人認為蜂蜜是“天賜的禮物”,而印度的《吠陀經》則說蜂蜜可益壽延年。我國梁代名醫陶弘景說過:“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單食蜂蜜,謂能長生。”這種說法雖有誇張之嫌,但仍充分說明了蜂蜜在營養及醫療上的作用。

營養分析表明,蜂蜜中含有大約35%葡萄糖,40%果糖,這兩種糖都可以不經過消化作用而直接被人體所吸收利用。蜂蜜還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的多種無機鹽,還含有一定數量的維生素b1、b2、b6及鐵、鈣、銅、錳、磷、鉀等。蜂蜜中含有澱粉酶、脂肪酶、轉化酶等,是食物中含酶最多的一種。酶是幫助人體消化、吸收和一系列物質代謝及化學變化的促進物。蜂蜜的氣味芳香可口,從營養和保健價值來看,不僅是滋補、益壽延年之品,又是治病之良藥。

蜂蜜作為藥用,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功效良好。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蜂蜜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潤燥也;解毒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創傷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

在臨床上,蜂蜜不僅可以治療胃炎,還可以在蜂蜜中加上某些藥物治療潰瘍病。如每晨用溫開水沖蜂蜜6克,空腹服或用丹參15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煎汁沖蜂蜜服,可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各種胃痛症。為什麼蜂蜜有此療效呢?原來蜂蜜是一種潛在的鹼性食物,它所含的錳等無機鹽,有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同化作用,從而減輕胃腸負擔而緩解症狀。

若用蜂蜜30克,炒棗仁末15克,分2次沖服,有很好的寧心安神作用,可治心慌、失眠、健忘、多夢。如加入五味子9克,柏子仁9克,還可以增強記憶力,改善智能。

如果高血壓、肝髒病、心髒病患者,早晚空腹飲1杯蜂蜜水,對上述疾病均有一定的療效。若用丹參、首烏各15克,水煎取汁,沖蜂蜜1湯匙內服,功效更佳。用蜂蜜30克,精鹽3克,加涼開水調勻,每天早晚各服1次,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尤其適宜於老年人、體弱者、病後有便秘的患者。

當有呼吸道病變,出現陰虛肺燥,久咳無痰時,可用款冬花10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煎水取汁,調入蜂蜜2湯匙飲用。也可在空心雪梨中放進蜂蜜適量,隔水炖服,可消除因氣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燥、發癢的感覺,並有利於氣管中的積痰順利咳出。因此,呼吸系統疾病治好之後,如能經常飲服蜂蜜,不但可防止舊病復發,還有強壯之功。

對於生長期的兒童,蜂蜜常是他們緊喜愛的食物,蜂蜜中含有鐵和葉酸,常吃可以預防和糾正兒童的貧血。

此外,蜂蜜還有潤肌白膚的作用,由於蜂蜜營養豐富而多樣化,又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對於皮膚有滋潤作用,尤其是冬季氣候干燥時,多吃蜂蜜能防止皮膚皲裂。很多高級的化妝品,是由蜂蜜提煉而成的,可見它對皮膚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如能長期內服及外敷外塗,有助美容,還能益壽延年。

二、自制蜂蜜面膜

蜂蜜黃瓜面膜(美白除皺)

取鮮黃瓜汁加入奶粉、蜂蜜適量,風油精數滴調勻後塗面,20-30分鐘後洗淨,或將黃瓜洗淨切薄片直接貼於臉部,具有潤膚、增白、除皺的作用。

蜂蜜白芷面膜(去斑美白)

1、取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共研細末,加水和蜂蜜適量調獎敷面,20分鐘後洗淨,有祛皺、消斑、增白作用,適用於面部色素沉著或黃褐增斑患者。

2、材料:白芷6克;蛋黃1個;蜂蜜1大匙;小黃瓜汁1小匙;橄榄油3小匙。

做法:
1.先將白芷粉末,裝在碗中,加入蛋黃攪均勻。
2.再加入蜂蜜和小黃瓜汁,調勻後塗抹於臉上,約二十分鐘後,再用清水沖洗干淨。
3.臉洗淨後,用化妝棉沾取橄榄油,敷於臉上,約5分鐘。
4.然後再以熱毛巾覆蓋在臉上,此時化妝棉不需拿掉。
5.等毛巾冷卻後,再把毛巾和化妝棉取下,洗淨臉部即可。

蜂蜜珍珠粉面膜

准備一個干淨的小瓶子,倒入大半瓶珍珠粉,再緩緩倒入蜂蜜,邊倒邊攪拌,使蜂蜜和珍珠粉充分混合,注意蜂蜜不要倒得過多,調成糊狀即可。這樣面膜就做好了。
使用
 
能行,只不過要適量。
 
可以喝的
 

吃什麼補膠原蛋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