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飲食計劃增加身心健康改進的依據是什麼正文

怎樣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飲食計劃增加身心健康改進的依據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樣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飲食計劃增加身心健康改進的依據是什麼
 
農村實施公共衛生計劃,積極開展合作醫療,曾經比較有效地抑制了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流行,大幅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尤其是嬰兒死亡率,使中國農村衛生狀況顯著改善。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轉軌過程中,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基本解體,絕大多數農民成為自費醫療群體。由於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跟不上醫療費用的上升速度,為數眾多的貧困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村衛生保健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一、四大因素影響農村衛生投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衛生籌資面臨著四個新的背景因素:一是1994年國家實行分稅制改革。這一改革使中央和地方財政只負責本級直屬衛生機構的投入。中央財政只按專項轉移支付的辦法對地方進行補助。總體來看,分稅制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對預算收支的控制能力,但改革後中央財政對農村衛生的投入增長非常有限。由於稅源有限,中西部地區縣鄉政府難以保證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無力滿足農村居民對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的需要。二是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大批鄉鎮企業改制為私人企業,使農村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既缺少政府財政的扶持,又難以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村衛生事業籌措資金。三是農村稅費改革後,縣鄉政府的財力增長受到影響,尤其是鄉鎮一級政府預算外收入的增長大幅度下降,支持農村衛生事業的能力又進一步受到削弱。四是政府衛生預算支出在城鄉之間的分配不合理。1991年至2000年,政府農村衛生預算支出累計只有690億元,僅占政府衛生總預算支出的15.9%。1991年至2000年期間,我國政府衛生預算支出增加了506271億元,而用於農村的衛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億元,僅占12.4%。近年來,中央已經明確提出要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要求“新增的衛生資金主要投向農村”。2002年召開的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到2010年要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是逐步構建一個有效運轉的農民醫療安全網。因此,構建農民醫療安全網的首要問題是建立一個合理的衛生籌資機制。二、政府資金投向與農村衛生模式不匹配政府對公共衛生領域資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越來越多的衛生防疫部門和婦幼保健部門不得不通過收費彌補服務的成本,影響了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農村中某些已經得到控制的地方病、傳染病的發病率出現了反彈甚至死灰復燃。大多數欠發達地區是我國流行性、傳染性、地方性疾病的高發區。欠發達地區當地財政無力支撐疾病防治、基本衛生保健的投入,無法滿足當地居民基本的公共衛生需求,城市中農村流動人口的婦幼保健問題也沒有納入當地的衛生保障體系之中。這次非典疫情的爆發,顯示出農村應付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很弱。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各級政府按照分級管理、以縣(市)為主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縣級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承擔全面責任。事實證明,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難以有效解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弱化問題。全國農村雖已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但在農村地區,政府資金幾乎全部投到了縣鄉衛生機構,這種情況與農民的衛生消費模式不相匹配。在農村地區,近60%的門診服務是由村衛生室或私人診所提供的,僅1/4是由鄉衛生院提供的。雖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村衛生室承擔衛生行政部門賦予的預防保健任務,但目前對村級衛生機構幾乎沒有財政支持。如何對鄉衛生院重新定位,並增強公共財政對村級衛生室的支持,是必須重新考慮的一個問題。農村衛生體系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縣、鄉衛生機構在衛生服務方面職責的相互重疊問題。目前縣、鄉兩級醫療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各成系統,資源利用率低下。如何整合農村衛生機構,使稀缺的衛生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也是中國農村衛生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三、發展思路:一個導向,兩個原則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力爭到2000年在農村多數地區建立起各種形式的合作醫療制度。事實上,恢復合作醫療在實踐中遇到了許多難以克服的難題,並沒有達到計劃的目標。對廣大農民來說,疾病威脅主要是重大疾病,這是他們無力承擔的風險,發展大病統籌合作醫療是適應農民要求的。2002年衛生部再次提出要將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合作醫療制度作為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點,政府也確實承諾了對農村合作醫療補貼。但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是以地方政府的籌資為前提條件,而地方政府的籌資又是以農民的籌資為前提條件。對於經濟不發達地區而言,地方政府的資金保障是有困難的。如果中央政府不預先提供新型合作醫療的啟動資金,實現衛生部提出的到2010年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目標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總體思路應該是: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導向,堅持分階段、逐步完善的原則,堅持地區差異原則,加大政府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投入力度,優先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問題,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醫療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並軌。五、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相結合按國際上劃定的“貧困線”(日人均生活費低於1美元),目前我國農村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內陸一些資源貧乏的山區,他們無法承受為參加合作醫療個人承擔的費用或參加醫療保險等,確保這些困難人群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對於緩解貧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醫療救助是醫療保障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加強醫療救助制度建設,為最貧困的農村居民提供一定福利性的醫療保障,這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需要,更是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需要。我們應當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結合起來,在國家扶貧資金總量中逐步加大對衛生扶貧的投入,幫助貧困地區重點解決基礎衛生設施建設,改善飲水條件,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和防治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困難。
 
有腎虛的表現,還可能是腰部過分勞累的腰肌勞損.先檢查一下腎和前列腺,排除之後再做一下腰部的理療.應該差不多了.腰酸背痛的療法
前言:
一項調查資料說明:人類因站、坐不同的姿勢,而帶給人體背部椎間盤不同的壓力,如以直立時脊椎間承受壓力為一百單位做標准時,當采取站立姿勢又彎腰取物時,壓力升高到二百單位,若是坐著彎腰取物時,其壓力更高達二百七十五單位!可見承受壓力越大的姿勢,越不能使用過久。因為不當的姿勢用的愈久,背脊受到的傷害愈大!且疼痛的刺激,不僅使個人難以忍受,也使病患無法正常的工作、生活,更將造成家庭和社會整體重大的生產力與國家經濟的損失!
在所有的慢性疼痛病患中,腰酸背痛的病患占了最高的比例。過去,台灣是屬於農業社會,人民刻苦耐勞,多以耕作或以勞力謀取生活,日常飲食亦多清淡以蔬菜為主,鮮少大魚大肉或海鮮魚翅,故甚少有慢性病或腰酸背痛的病例。但是,歲序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壽命增長,社會也邁入老年期,人們安享社會繁榮、進步,工作壓力倍增,飲食西化,運動量減少,人類的體能、健康自然地衰退了!老化、慢性病增多,腰酸背痛已是社會各界人士無法逃避的病痛!
哪些人易罹患腰酸背痛?
那些不愛運動而體質虛弱的上班族和搬運工,最易罹患腰酸背痛!事實上,從青年人、成年人到老年人都是有可能的族群范圍。尤其是從事久站、久坐或是長期彎腰搬運重物的工作者,如司機、店員、搬運工、護理人員和電腦族等,最易因固定姿勢或姿勢不正而引起腰酸背痛;另外的因素可能是內心的焦慮,對工作的不滿或有家庭糾紛,或是經常失眠者。而長期的苦悶、憂郁會使身心緊張,背部肌肉受到長期壓力也會引起肌肉的疼痛,又因疼痛而使苦悶、焦慮加重!
如何治療腰酸背痛
1.運動療法:運動可增加肌肉的柔軟度與關節的靈活度,也可增強肌肉的強度和耐力,進而增進全身的氣血循環和纾解身心壓力。運動也有助預防酸痛或幫助消除腰酸背痛,是治療腰酸背痛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目前最好的輕量運動,是太極、氣功和游泳。
2.推按療法:推拿、按摩有助釋放或降低身心壓力及舒緩緊張的肌肉,因此也是消除腰酸背痛重要的方法之一。
3.牽引療法:本法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和腰椎間孔狹窄的患者,有助拉開椎體間的距離,避免骨刺或軟骨壓迫到神經,並有助減緩疼痛症狀。
4.針灸療法:針灸可促進氣血循環,並有鎮痛作用,對於急性的疼痛有相當的療效。若是一般慢性腰肌勞損的患者,可施以局部的溫灸,有著舒筋活絡的效果。
5.物理治療:包括超音波、電療、冷熱敷等方法。超音波可深入深層肌肉組織,產生熱能,有助止痛和消腫。電療是利用電刺激,使肌肉細胞規律運動,緩解肌肉硬化及抽痛。冷敷適用於急性疼痛的一、二天內,有止痛和消腫的作用;而熱敷則較適用於慢性痛,有改善局部循環,增進組織復原能力。
6.藥物治療:局部瘀腫熱痛者,可外敷活血消腫清熱的藥物,如無瘀腫但有疼痛者,可外貼傷科藥膏。內服方式,一般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止痛藥為主,使用內服藥物時務必先請醫師診處。
1986年美國人因疼痛造成美金790億元的損失,台灣目前沒有官方的統計數字,但若以美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粗略估計,1996年的損失,約為美金160億元!而這項損失,就占了當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百分之六(詳閱主計處資料),,如此重大的損失,相信不論是個人、企業或是政府,都應重視並盡可能予以控管才是!
其實要避免酸痛,長保身體的健康並非難事,只要能堅持定時規律的運動。這種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要持續的運動,確實很難,除非是有了病痛,才會開始運動,而運動後才發覺它的好處。所以我們要特別呼吁,提早作運動來預防腰酸背痛,畢竟預防勝於治療!我們也要提醒您,注意預防運動傷害,選擇輕量運動-太極、氣功,作為維持健康的保健運動。
向背痛說拜拜
腰酸背痛是一種現代人常見的症狀,根據健保局統計,八十七年度用再這方面的醫療費用高達三十億,有高達二百多萬人曾因背痛求診,健保局表示,背痛的黃金療程,是在發病後的三個月內,因此民眾若有腰酸背痛,應盡量把握這段期間治療,超過黃金療程者,即使接受相同的復健療程,效果也遠不如立即治療來得佳。
上下背痛症候群發生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腸胃不適)引起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的不注意或老化的骨刺或外力傷害所引起,其中又以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動作的不正確導致背部承受過度壓力引起的占大多數。
所以為了預防腰酸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腰部加強肌肉的耐力與柔軟度。
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賴金鑫表示,日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等於加強身體健康的本錢,同時應避免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
在避免不正確的姿勢方面,應注意的重點包括:搬重物或撿取地面上的東西時,盡可能以彎曲膝蓋取代彎腰;;不可以在不對稱的姿勢下拿東西拉東西或提東西;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因為任何一種靜態的姿勢維持一段時間後,該部位的肌肉很容易引起疲勞,此時姿勢稍微不正確便容易把肌肉拉傷。
至於在治療方針方面,「疼痛」是疾病開始的訊號,尤其是肌肉骨骼,只要疼痛一發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立刻休息,以免加重進一步的傷害。然後找經過復健訓練的專科醫師(如復健科、骨科、神經科或整型外科),給予詳細的診察、診斷和治療方式。如果沒有神經壓迫的症狀,局部熱療或電療,每日20分鐘至症狀改善為止。但應注意的是,熱療特別是電療,不適宜使用在患有脊髓腔內長癌、轉移性骨癌或感染性脊椎炎等。(作者:林家梁)
腰酸背痛累積性傷害徵兆
許多家庭主婦長期以不正確的姿勢做家事,很容易造成累積性傷害,而變成慢性症狀,腰酸背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此時須及早就醫,用藥物緩解疼痛,配合適當的物理復健,可避免肌肉骨骼組織產生永久性傷害。
最近隔壁的王媽媽常常感覺到腰酸背痛,剛開始王媽媽不以為意,當作是一般老年人都會有的毛病,年紀大了之後自然會左痛一下右痛一下的,於是她都去藥房買酸痛藥布來貼,等疼痛緩解,就以為好了,從來沒想到過要求助醫生及復健人員

[1] [2] [3] [4] 下一页

微波爐和光波爐有何區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