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能買到嫩芽搾菜? [編輯本段]涪陵搾菜概述 在涪陵滿山遍野到處可見到一種奇特的綠色或紫紅色葉的蔬菜植物,當地人稱之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頭”。因為它莖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狀組織,顯得奇形怪狀。有的象圓球,有的象羊角,有的更象是小胖兒童的臉,平滑光亮特別可愛。在1936年,我國著名的園藝家毛宗良及1942年農學家曾勉和李曙軒教授,按國際慣例給“青菜頭”作過拉丁文命名。毛的命名是:brassicajunceacossvartsatsaimao,其意為“芸苔屬種菜變種──青菜頭”。曾、李的命名是:brassicajunceacossvartnmidatsenetlee。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農業科學工作者的科研分析,在系統地對芥菜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正式確定“青菜頭”的植物學名稱為“莖瘤芥”(var.tnmidatsenetlee),拉丁文命名的沿用早年曾、李教授的命名形式(縮寫)。莖瘤芥在植物分類上定位為:雙子葉植物綱,十字花科,芸苔屬,芥菜種葉芥亞種,大葉芥變種的變種。它最初由野生芥菜經漫長的歷史時期進化而來。目前,尚無任何科學依據證實這種植物始於何時何地,是否為涪陵所獨有,這給涪陵大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編輯本段]涪陵搾菜來歷 相傳,青菜頭種植始於涪陵清溪場,流傳日久,涪陵長江沿岸種植青菜頭比比皆是。因其葉和莖均可利用,又便於加工貯藏,深受農家喜受,長江沿岸農家無不種之。清朝末年,青菜頭被人們加工利用形成商品後,陸續發展到豐都、重慶江北、巴縣、江津、忠縣、萬縣等地,一九三五年引浙入江,至七十年代末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種植。 早年間,涪陵長江沿岸種植有“菱角菜”、“筆架菜”、“豬腦殼菜”、“獨立菜”、“無乳簡莊菜”、“棒菜”等品種,當時以瘤莖的角長最好,短而次之,無瘤棒菜最差。在涪陵民間栽培習慣於先播種,後移栽,一般不直播。多種植於通河(長江)風的油沙地帶。 青菜頭植株喜肥、耐寒、生長期短,個重500-1000克。每年“白露”前後播種,至“寒露”後開始移栽,次年“立春”後即可收獲,“驚蟄”後即抽苔開花結實。然而,正宗的涪陵搾菜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質環境、氣候中孕育出來的,產區面積不是很大,主要在重慶市豐都縣的高家鎮,至重慶巴南區木洞鎮附近200公裡長江沿岸地帶,其中涪陵系中心主產區。生長特別好,收獲的青菜頭肉質肥厚、嫩脆、少筋、味優良。這一范圍外地區生長的青菜頭質地較差。這真有點兒“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意味。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特產”“水土異也”。 1939年(民國28年)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學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搾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余……並訪晤搾菜發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資料編委派員到涪陵進行兩月之久的采訪、座談核實後,才確定了搾菜創始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關於搾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搾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由於鄧炳成懂自己家鄉“大頭菜”的加工技術,與邱家婦女們商量,他試著仿以大頭菜全形腌制法,將青菜頭制成腌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婦置於席間,賓主皆贊美”。“翌年繼而制之,數達八十壇……”。這足以說明鄧炳成就是涪陵搾菜的創始人,由於他既善於總結民間鹹菜制作經驗,又善於引用外地技術,創造了青菜頭的全形加工新技術。他為開創涪陵搾菜事業邁出了第一步,給人民創造了寶貴的財富。 當年,青菜頭腌菜制好後鄧炳成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壽安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為此菜奇特,鮮美可口,為其它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馬上投放市場,銷售甚好。邱是位富有商業經驗的商人,他想到這個新產品今後會有廣大的銷售市場,經營起來必有大利可圖。於當年趕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劃,投資建廠,安排家人大量制作。便拜鄧炳成掌脈師,研究改革加工工藝,用風晾脫水、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搾除鹽水,並將此方法制成的腌菜制品取名為“搾菜”。次年運宜昌八十壇試銷,並以“涪陵搾菜”這奇特之名廣告於市,未及半月即銷售一空。每壇搾菜重25公斤,售價大洋32元。為此,“搾菜”之名由此而生,運用至今。邱家搾菜試銷成功得此厚利,又令家中擴大生產,增加產量,每年搾菜遂達八百壇之多。為了長期獲利,並令其家人秘守加工方法,不許傳給外人。如配制香料便要到幾家藥店購買原料秘密進行配制,以防秘方洩漏。又如風晾脫水,便在自家院內栽樁扯索,制作過程更是閉門加工,不許外人參觀,如此達十六年之久。 至1899年搾菜小批量在宜昌試銷,當時由於產品新奇,每壇搾菜可盈利25元以上,銷售數量日漸增多,始終供不應求。經過多年經營,搾菜銷售在宜昌形成了一定的市場,這就是中國第一個涪陵搾菜銷售市場。 邱壽安之弟邱漢章在上海開設行莊,於望平街。1912年返家後,見搾菜有利可圖,便想擴大市場,立即運80壇搾菜到上海試銷,當時上海市民不知搾菜這種奇形怪狀的東西是什麼,味道如何,並無人購買。邱漢章即設法宣傳,到處張貼廣告,並登報廣告宣傳;同時又將搾菜切成絲、片裝成小包,附上使用說明,派人在戲院、浴室、碼頭等公共場所銷售。有好奇者買回嘗試,其味可口,經擴大宣傳後,陸續有人來購買,未經一月便銷售一空。當時上海居民凡炒菜或炖湯,添入少許搾菜,味極鮮美,所以深受歡迎。有的竟以搾菜作為茶會款待上賓之用,或作為贈送友人的禮品。 1913年邱漢章又運了六百壇搾菜到上海銷售,仍然暢銷無余。到1914年,邱漢章在上海設立“道生恆”搾菜莊,以經營搾菜為主,兼營其它南貨,這便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搾菜莊。當年銷售搾菜達千壇左右,所以上海也成了中國第二個搾菜銷售市場。邱氏的商業經營,給搾菜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搾菜生產的大發展。 1930年後,搾菜已行銷港澳,出口南洋、日本、菲律賓及舊金山一帶。年銷售量達三萬壇。搾菜的集散市場首為上海,次為漢口,再次為宜昌。在上海有經營出口搾菜的“鑫和”、“盈豐”、“協茂”,李保森等大商行,“鑫和”商行並以精選涪陵搾菜的“地球牌”運銷國外享有盛名。“盈豐”、“協茂”和李保森商行也經營出口搾菜。這些商行都集中在上海場翔路,離港較近,以利經營。 買各地特產,請上三峽特產禮品網: www.tcl001.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