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既有融合滿漢飲食精華的滿漢全席,也有尋常百姓日常習慣的家常風味及面點小吃。
滿族主食有小米飯、稗子米、高粱米、黃米、玉米馇作成的干飯、稀飯、水飯、水團子、菜包飯、八寶粥等,現在還有大米飯。而更有名氣的是滿族面食。
滿族面食也就是滿洲饽饽,十分有名,是滿漢全席的重要角色。饽饽是滿語,指饅頭、包子、黃米團等面點的統稱。比如風行全國的名點薩琪瑪、小窩頭。滿族饽饽原料絕不象關內白面、粘大米面那樣單調,這裡有很多種粘面和高粱面、玉米面,做成很多面食,比如蘇葉饽饽、菠蘿葉餅、黃米團、酸湯子(格格豆)、粭烙條、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漢語的餃子)等。
滿族饽饽的樣式品種很多,因季節不同做法也各異。
春天吃豆面饽饽,原料為大黃米或小黃米,將米浸泡後磨成水面,蒸熟折成卷狀,同時卷入豆面,亦稱“豆面卷”,滿語為“薩其馬”。夏季吃蘇子葉饽饽,用黃米面蒸成糕,取出作餅,包以蘇葉,內裹小豆,熱食冷食均可,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如果外面包椴樹葉,就叫波羅葉餅子,香氣又是一種了。
秋冬季節則做粘糕饽饽。期中最常吃的粘豆包又稱黃米團,至今為止,東北的滿族家庭每年冬季都要蒸上幾大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粘豆包是將黃米或江米(糯大米)洗淨泡到發酵,漂淨以後磨成水面,用紗布吊包,濾淨水分涼干。然後加水將面團調和均勻,拍成圓餅狀,將小豆煮熟搗爛做餡,也可用豆沙,將豆餡包入粘面內,做成饅頭狀,放入籠屜蒸熟,講究一點的人家每個粘豆包中還可以放一顆紅棗,增加口味,宜涼食或熱食蘸葷油、白糖為佳。粘豆包現在已經成為東北平常人家冬季必備的食品之一,老人尤其喜歡食用,干活的吃了也很耐餓。
清東陵大饽饽十分有名,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饽饽”。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饽饽、魚兒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麗饽饽、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制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滿族除面制的各種“饽饽”之外,在盛夏滿族人還喜歡吃酸湯子,滿語叫“格格豆”,俗稱“馇子”。其制法用玉米發酵面團調成面片或面條,直接甩入湯鍋而成。其制作方法:將玉米浸泡磨成水面用布濾去渣滓,細面入缸發酵至微酸,然後從手指上戴的漏斗形湯套中擠出長條。制作時鍋內水必須滾開,若喜歡渾湯的可將各種湯料先放入鍋中;若喜清湯,則需另備好佐料,將煮食面條撈出,鍋中在放涼水,待面條涼後在拌佐料食之。食用時略帶酸味,美味可口。 .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