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中餐和西餐哪個更有營養?正文

中餐和西餐哪個更有營養?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講究食物搭配;中國烹饪中對於蔬菜,國人的飲食習慣是炒了吃,在大火炒的過程中有好多種營養素在高溫下已被損失掉,西餐吃法是以生吃為主,蔬菜中的維生素c的攝入量大大提高,生吃當然比熟煮有營養;中餐由於大量使用味精,味道重,可口好吃,但可口好吃不見得健康。西式的烹調方法更用心去關注菜郩的原材料本身,適合什麼樣的烹調方法,去做出能夠滿足人在各種營養方面的需求。

中西餐飲食各方面對比:

食材:西餐只選精細部位和品種;中餐任何具有可食性的材料。
烹調油:西餐橄榄油,色拉油;中餐任何動植物油。
調料:西餐進口植物調料;中餐大量使用味精。
廚房:西餐像工廠;中餐煙熏火燎,滿頭大汗。
加熱:西餐烤,扒,煮;中餐油炸為主。
環境:西餐格調浪漫有品味;中餐平淡無奇亂哄哄。
餐具:西餐刀叉盤勺分餐不交叉;中餐快子盤碟共餐易交叉感染。
菜品成本:西餐較高;中餐較低。
花費:西餐可預測控制,易各自付賬;中餐不可預測,aa制只能平均。
調查結果:西餐不超標;中餐能量超推薦量112.6%蛋白質脂肪超推薦量2-3倍,碳水化合物不到推薦量50%。
後果:中國超重肥胖相關疾病上升。

但是,健康與否是由食材,烹調方式和食用的份量/搭配比例決定的,不能簡單的用中餐西餐來區分。

西餐裡有不健康的炸/烤/燒烤的肉類和又油膩又鹹的配菜,也有健康的沙拉和全谷類主食。中餐裡有不健康的炒/油焖/腌的肉類菜式,也有健康的清蒸/水煮海鮮和蔬菜。

西餐裡廚師完全按食客的要求煎烤,並不加調料。調料在桌上,由食客自己加。中餐卻有現成菜譜,菜怎麼做完全聽憑廚師的意志,食客是否喜歡,廚師才不會管。

中餐的營養成分:中國居民傳統膳食是以谷類事物為主要能量來源,這樣的膳食結構在營養學上稱為高谷類膳食,它含有一定數量的蔬菜、水果。由於中國居民傳統的烹饪技術及對口味的要求,許多蔬菜在洗、切、煮等過程中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健康物質被剔除了。由於谷類食物蛋白質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組成又不完善,導致這類膳食鈣的攝入量不足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維生素含量也明顯不足。

西餐的營養成分:發達國家流行的是過盛型膳食,以肉類物質為主要能量來源,以肉類、動物內髒、奶制品等主,強調了鈣、磷、鉀、鋅等微量元素的攝入。其特點是含能量密集過多,富於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復合碳水化合物。過盛型膳食營養素供給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足,出現多種營養缺乏症。但由於油脂和食糖攝入過多,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胃的疾病,同時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與糖尿病的根源,同樣不利於身體健康。
 
中餐,西餐只要膳食搭配合理,葷素合理就一樣有營養.
 
其實都一樣不管是西餐還是中餐大部分的菜譜都是從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了古代人肯定沒有營養均衡的關鍵就像上面那位說的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講究食物搭配請注意搭配也是食物和食物的搭配為的也是口感和視覺不是營養的搭配!

如果吃多了不管是中西餐都是營養過剩
如果真的在乎營養問題可以去看一些現代營養學家搭配的營養餐單是個很好的選擇營養不在乎多而是在乎均衡和很好的吸收
 
在營養方面,用一句概括,就是:各有千秋。
 
每種食物都有營養。但要因人而異。只要吃對了就行。
中餐和西餐只是做法不同。食物都是一樣的。
 
我覺得中餐的營養搭配更合理
 
通常是中餐。。。。。。。。。。
 
英語裡有句話,“youarewhatyoueat”。這句話翻譯的確不容易,可意思是說你吃什麼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西方人這些年大講飲食健康,甚至餐廳的菜單上都標明哪樣菜是多少卡路裡,可能根兒上與這句話有關。中國人也有句類似的話,“吃哪兒補哪兒”。以形補形,有點像中國的象形文字,產生的道理很直接。怕小孩不夠聰明就讓他吃動物腦子,見老人腿腳不好就讓他吃豬蹄,看來想用吃什麼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中國和西方是一樣的。

人們常說食文化,說哪個國家的飯好吃,哪個國家的飯不好吃,其實食文化的核心我看不在於吃什麼,不在於吃的味覺,而在於它的吃法、吃的方式。在大多數地方的人解決了吃飽的問題後,吃越來越變成了一種社會活動的行為。不論什麼食品,過到嘴裡和肚子裡之後都變成了生物學和營養學的問題,而在吃之前,則更能反映文化的習慣。

就說餐廳裡的點菜,西餐的菜單大多只有一頁紙,最多是正反面,還包括了飲料和甜品,越是好的餐廳,大多菜單越短,就像西方文化,雖然也很豐實,很深刻,但它的集中度很高。中餐則不同,菜單一般都很長,選擇很多,點菜變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是多樣的融合,它的豐實表現在多樣化上。中餐的前後道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吃什麼與喝什麼酒水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很有些像中國多元的文化觀念和不斷改變的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包容、同化、為我所用是基本特點。

西餐是每個人點自己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點好大家只管吃,兩者各有千秋,自己點菜對個人選擇更尊重一些,自己點,好壞自己負責,但品種一定單一,吃起來也沒有那麼熱鬧,但看出來西方文化中個體的獨立性。中國文化中更多的重視整體,點菜的人要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可能會受到贊揚,也可能會受到批評,所以中國有句話叫做眾口難調,也知道這是件難事,可還要這樣做,因為覺得整體的一致更重要。中餐講究分享,可能也是不患寡患不均的影響,這種分享的滲透之深,使中國人在吃西餐的時候也分享,即使大家都各自點了菜,也會在吃的時候你嘗點我的,我嘗點你的,搞得餐桌上還是很熱鬧,一派樂融融的氣氛。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廚房裡也很不一樣。我看過華潤在曼谷的酒店的中西廚房,感覺文化的對比也很明顯。西餐的廚房更像一間工廠,有很多標准設備,有很多計量、溫度、時間的控制,廚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設計的,有對出品的樣式、顏色的嚴格要求。其實老外的腦子都比較簡單,但他們把很多事標准化了、程序化了,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連貫性,麥當勞和星巴克都是產品標准化的結果。

中餐的廚房則很不同,推門進去,火光沖天,廚師一排,都滿頭大汗,各種調料擺了幾排,最終的好不好吃,要看廚師手中的大勺子怎麼掌握了。所以中餐在源頭上就難統一標准,更多的要靠廚師的個人技術,否則就不是中餐了。這可能與中國文化很多事都要靠某個人的行為才能完成是一樣的。不過好多事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一致起來,中餐的生命力可能就是來自於它的不統一,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

西方人吃飯用刀叉,有人說現在還用刀子來切帶血的牛肉的民族一定是文明進化得不夠,不過因為刀叉很實用,老外也沒有改的願望。不論西方文明再怎麼進步,刀叉看來改不了。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老外時常驚奇中國人怎麼能靈巧地用筷子夾起盤中軟軟的豆腐和滑滑的花生米。刀叉和筷子時常是餐桌上的話題,這幾年不會用刀叉的中國人少了,可不會用筷子的老外還不少,可見中國人吸收學習的能力很強,這種吸收和學習的精神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


 
我覺得西餐更有營養。
因為中餐主要靠烹,烹就是燒煮,燒煮後很多食料的營養會損失比較多,而西餐主要靠調,食料的營養會損失比較少,但中餐比西餐好吃這是無疑的。
 
我也覺得中餐的花樣更多人是雜食動物而且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適合的食物也就會有所不同只要不挑食干淨綠色就好
 
當然是中餐,我們有5000年歷史定比西餐好
 
中餐營養更全面一些但是西餐也不錯只要不吃肯德基
之類的煮熟了就行
 
西餐中少放點色拉和奶油,中餐中少放點鹽和豆油,都會不錯,不分勝負.
 
吃的東西都是搭配的,以素食為主是最健康的,少加油鹽,少吃肉,就好了。
但誰能做的到,只能搭配著,不偏食就好
 
作為是中國人就當然是中餐了,我們中國人自古來講究養生,與外國人相比,我們中國人單壽命相對於長壽多,營養只要每天補充水果,新鮮蔬菜,肉類,偶爾煲湯,不挑吃,營養就已充足了,主要達到均衡飲食才是明智的養生!
 
各有千秋每種食材不同,做法不同有的食材按中餐做營養更多
有的按西餐做營養更多

西餐得病率更高吧。。。起碼中國沒瘋牛病
 
從食物的營養科學萬面來看,中國的飲食顯得比較健康合理,他們是高纖維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飲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熱量,但這並不說明他們不注意飲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營養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調手法的確勝人一籌。比如說:西方人喜歡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愛的食物之一。在我們看來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來,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盡顯其美味和豐富的營養,他們注意的是盡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營養,在這一點,的確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谷、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萬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致而聞名於世。有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歎。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民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最能體現這一點的特色飲食就是我門常在一起吃的火鍋。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從時間、空間、溫度、濕度等細微入手,烹饪出從物理、化學角度都營養、美味的食物。吃的時候,一人一盤一刀一叉,分而食之。至今雖還沒有衍生出其他派別來,但還是可以與中餐分庭抗爭的。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從台灣的一組數據就能體現出中西菜的相互影響,根據台灣“農委會”公布的台灣糧食供需統計資料,如今台灣民眾的米飯愈吃愈少,蔬菜和肉類愈吃愈多,而且每天平均熱量攝取高達2882大卡,比衛生部門公布的需求值高出三分之一,且脂肪攝取偏高。台灣“農委會”根據去年全台的糧食生產和供應,估算出台灣民眾的飲食趨勢,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的谷類消費量日益減少,十年來每人每年的谷類消費量減少8.4公斤。其中減少速度最快的是稻米,每人每年食米量只有49.1公斤,比十年前少了11.6公斤。面食食用量則快速增加,每人每年的小麥食用量已達36.9公斤,比十年前增加8公斤,而台灣的小麥全來自進口。台灣居民的蔬菜食量也愈來愈多,每人每年的蔬菜食用量高達112.3公斤,比十年前高出14.2公斤;水果食用量也高達143.3公斤。換言之,每人每年會吃下255.5公斤的蔬果,一個月要吃上21.3公斤。米減少面增多了,對於中國來說米面是中國人

[1] [2] 下一页

吃蜂蜜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