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那些名人與潮汕飲食有關?正文

那些名人與潮汕飲食有關?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那些名人與潮汕飲食有關?
 
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樣要食人間煙火。但由於名人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飲食之間便有了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趣聞轶事。



名人金口價百倍



一千多年前,西漢唐蒙奉命出使南越。筵席上,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醬酒,大為贊賞。回朝時帶幾瓶獻給漢武帝。漢武帝金口一嘗,立即欽為貢酒。拘醬酒頓時身價百倍。清朝時王致和官運不通,就做起豆腐生意來。後來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後偶然嘗到,慈喜一稱贊,竟成了御品,王致和從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名特風味名人創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炖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饑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制,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贊口不絕。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金華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腌制起來。由於腌制的豬腿又濕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個太陽,掛在風中涼干,日子一久,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飲食癖好百千態



在飲食上,名人各有癖好。明代戚繼光喜吃出頭,在他守戌關外時,為了過一過豬頭瘾,不惜派快馬手長驅北京的抄手胡同,專買那裡的華家豬頭。劉邦愛吃涼皮子。劉邦封漢王時在漢中吃當地的涼皮子就吃上了瘾。當了皇上後,還不忘記要吃漢中的涼皮。據說有人因給劉邦進貢涼皮還被升了官。鹹豐皇帝愛吃涼粉。鹹豐十年的一天。鹹豐走出宮門在大街吃了二碗涼粉,覺得味道極佳,竟把賣涼粉的請到宮裡住了一月,傳授制作涼粉的技藝。還有,慈禧飲茶成癖,李鴻章愛吃鹹菜;鄭板橋愛吃狗肉;魏征愛吃芹菜。



名菜沾了名人光



“西施舌”是杭州名點,因美女西施而得名,形似西施姣小的舌頭。皎潔清香甜潤可口。“昭君皮子”是甘肅人夏日常食的釀皮子,據說王昭君出塞後吃不慣面食,廚師遂將面粉分離成澱粉和面筋。用澱粉制面條,昭君十分愛吃。“貴妃雞”是上海川味名菜,借用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漢宮藏嬌”原名“泥鳅鑽豆腐”是江西名菜,以豆腐形容貂婵之純,以泥鳅比作董卓奸滑。



百代習俗懷念情



在歷代和各民族的飲食風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關。比如吃“年糕”就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公元前514年,吳王讓伍子胥督建王城。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後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子胥臨死前對部下說:我死後若國家有難,民眾沒糧吃,就到城門牆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東西。後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伍子胥的部下就帶領軍民在象門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成的,這是伍子胥生前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吳國軍民就靠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此後每逢過年,吳國百姓都要壓制類似“城磚”的年糕,紀念伍子胥。象這類情況還有很多,如吃粽子紀念屈原;吃臘八粥紀念佛;吃馄饨紀念盤古等等。
 
中國人是舉世公認最會吃的民族(以漢族為主,不包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吃的範疇之廣泛,也是任何國家無法媲美或想像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人幾乎吃遍動物、植物與礦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共收一千八百九十多種),充分發揮利用厚生之效,並且體會天人合一之境。

長久以來,因為「吃」經驗的累積而孕育了奧妙的「吃道」(「道」是技藝融會的結果),這不僅是中國人平常生活的依據,也是中國文化的標幟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彌足珍貴的智慧與資產。

基本上,「吃」之為「道」,是屬於實用的形上思考,也是對飲食的自覺、經營(飲食藝術化)的結果。換句話說,是吃與道契合之後,匠心獨運所展現的生活美學。其中涵蓋多元,例如:材料的選擇、刀法的運用、五味(酸、辛、甘、甜、鹹)的調和、火候的拿捏、烹飪的規劃、吃法的講究與健康的要求等,飲食文化逐漸開啟、積澱,自成一套文化系統。



飲食地圖

中國幅員廣袤、族群繁雜,往往基於地理、氣候、物產、習俗等因素,塑造了殊異的民族性格、獨特的飲食味道與奇妙的烹飪方式。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隨地變化,千緯萬端,至於蒸煮灼滷醉溜、燉炸煨煎燒烤、燜燴燻炙涼拌生吃,因材制宜,真是五花八門。

大致說來,中國飲食約可分為黃河、長江與珠江三大流域,包括四大菜系。從文獻資料上看,最早有南、北兩味、一為揚州菜,一為孔府菜。後來踵事增華,衍變為蘇、粵、川、魯四大菜系。

蘇菜的發祥地是蘇州、揚州和杭州,其特色是味兼南北,既有清炒、清溜的南方爽口菜質,又有獅子頭、炒鱔糊的北方濃香口味;其次是以河鮮菜著名,例如:西湖糖醋魚、清蒸鰣魚(鰣魚為揚州、鎮江特有的)、大閘蟹是時令的要角;還有精美的點心與小吃,如:灌湯包子、蟹黃燒賣、松子水晶甜糕,更是馳名遐邇。

粵菜的發祥地是廣州,其特色是注重海鮮與野味,口味講究清、鮮、爽、滑,以蒸、炒、溜烹飪方式來追求原味;配菜豐富,佐料適宜;加上味粥與點心,造成粵菜特殊的形質。至於咖哩及蕃茄醬的應用,則是與西洋通商之後受到的影響。

川菜的發祥地是巴(今重慶)、蜀(今成都),其特色是重油重味、多小炒,嗜好麻辣(辣椒、花椒),如麻婆豆腐,乃集麻、辣、油、燙、鹹、滑於一身,味道奇特;從普通材料開發出美味佳餚,如豬肉可料理成回鍋肉、粉蒸肉、咕嚕肉、醬爆肉、蒜泥白肉,手藝相當神奇;加上泡菜,這就是川味的本色。

魯菜的發祥地是齊(今臨淄)、魯(今曲阜),為北味的代表。(我的老師孔德成先生就是孔府家菜的美食家,台北的北方菜館師傅大多經他指導過。他說:凡是到北京開飯館的,多半是山東去的。)其特色是以特殊的材料烹飪出厚味的大菜,因此,燕窩、魚翅、鮑魚、海參、蘑菇、銀耳等山珍海味,因緣際會;至於烤燒烹藝,也別出心裁,如脆皮烤鴨、九轉肥腸、紅燒海參等。之外,以湯調味麵食系列,加上多樣的甜點,內聚形成厚實的魯菜風味。

不過,有些學者以為中國飲食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與皖菜。

上述的飲食生態,其實就是一張以漢民族為主的飲食地圖。然而,一九四九年的一場大變動,使這張傳統的、生活的中國飲食地圖幾乎瀕臨消失了。五十年來,它重現於華人地區的台灣和香港。香港的港式粵菜和潮州菜深受老饕喜愛;台菜則包容性強,幾乎把各種菜系都台灣化了,甚至連日本料理也變成台灣式的日本料理。



我比較了很多本,覺得這本不錯!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作者:逯耀東,1933-



出版項: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90.



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要能吃出學問,可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逯耀東教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這些年他一直將開門七件事──酒、鹽、柴、米、醬、醋、茶的瑣事系統化,提升到文化的層次。他在大學講授的「中國飲食史」、「中國飲食與文學」、「中國飲食與文化」等課程,相當受到學生的喜愛。



作為一位中國飲食文化工作的學者,逯教授更是一位知味的人,經常到各地探訪與品嚐不同風味的飲食。先後出版《祇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出門訪古早》等飲食隨筆著作,譽滿士林,膾炙人口。



《肚大能容》是逯教授的飲饌新著,將其近兩三年發表於報端的飲食文章集結出版。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更上層樓,為中國飲食文化拓展出新的領域。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們可要先請您作好減肥的準備,畢竟在逯教授精彩的文筆下,誰能抵抗?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7006042401409
香港飲食文化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了一個揉合中國菜(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日、韓、台灣、越南、泰、印度等餐廳於香港均十分常見。但亦有不少外國人都指,雖然在香港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這些在美食其實都已經為了遷就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而變了質,從而變得不夠地道。從另一種角度看,這些外來飲食文化亦豐富了香港本地飲食文化。

傳統中式飲食
[編輯本段]
本地菜
[編輯本段]
香港家庭大多以中國菜為家庭菜。他們大多保留了自己民族傳統飲食特色。在華人社區內,以廣府人、客家人(以新界的原居民尤甚)、潮汕人、蛋家人為主。因此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被視為本地菜色。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西貢市、南丫島、流浮山和鯉魚門則以海產聞名。傳統食肆則可到古漁村如長洲和大澳裡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香港中上環一帶遍布以供應點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樓和二厘館,譬如石塘咀至西環一帶的三元樓、燕瓊林、中上環的冠南茶樓、三多茶樓、雲來茶樓[1]、高升大茶樓、平香茶樓、得男茶室、得雲大茶樓、蓮香樓與陸羽茶室、灣仔的龍門。因為茶樓客人差不多全是男子,所以茶樓名字多以“多男”、“得男”寓意開支散業的傳統思想。早年的茶樓分為樓座和地廳,樓座的風景好一點,茶價是七裡,地廳的茶價是三厘六,而二厘館的茶價當然是二厘。三四十年代,茶樓競爭進入白熱化,茶樓開始在晚上開設歌壇,以供表演粵曲。後來附設歌壇的茶樓多達三十幾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觀、蓮香、高升等等。[2]當年高升大茶樓曾聘請女伶梁瑛演唱粵曲,並且另聘樂師伴奏。當時除了茶樓,還有主要舉辦筵席的中式酒樓,譬如杏花樓、镛記酒家、南園、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瓊林、聚馨樓、探花樓、觀海樓、桃李園。杏花樓就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樓,早在1846年已開設在西環水坑口。1900年,酒樓已增至三十多家。當時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也曾經在杏花樓與朋友笑說詩詞,大談國事。[3]由於香港人喜愛飲早茶,中式茶樓每天從清晨大約五時開始供應點心,到中午為止。戰後,中式酒樓也開始兼營了茶樓的業務,供應不少新式點心。在經濟起飛的八十年代,香港夜生活越來越繁盛。到了九十年代,部份酒樓開始會供應夜茶服務。
齋菜方面,一般的寺廟,如寶蓮寺、圓玄學院、觀音寺會供應正式的齋菜。由於早期交通不便,有商人開始經營齋菜館。香港第一間齋菜館就是成立於1935年位於香港島堅道的小祇園。齋菜館也常常售賣佛經、佛珠、木魚等佛教用品。素菜館則會供應一些彷葷的素食。
避風塘原為船只避風之地,由於大量東南亞食材經此地進口,一些灣仔的餐館便乘勢推出帶有戰後避風塘特式的小菜,一般以海鮮為主,如避風塘炒蟹,辛辣及味濃是避風塘菜的特色。另外,位於香港仔避風塘的珍寶王國也是非常著名海上食府,並且成為香港重要旅游景點之一。隨著香港經濟起飛並且對飲食要求越來越高,以海鮮為主的高級食府也不斷出現,例如阿一鮑魚、阿翁鮑魚、新同樂與海都海鮮酒家。
早餐方面,城市內的香港人比較喜歡飲早茶。可是對於要出賣勞力的人,米就是每餐的主要食糧。他們的早餐主要是白粥、油炸鬼和香港特有的炸兩。
中國人在秋冬吃野味的風俗,在香港也曾是大行其道。蛇羹(尤其是太史五蛇羹)、果子狸、穿山甲、禾花雀曾是常見的野味。後來,很多野味受到法律保護,很多想吃野味的人都前往中國

[1] [2] 下一页

吃西瓜 荔枝會不會長胖?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