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有《中小學生飲食營養健康手冊》作者王山川的聯系方法嗎?我想與她交流正文

有《中小學生飲食營養健康手冊》作者王山川的聯系方法嗎?我想與她交流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於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
6.2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五髒生成》也指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6.3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常》)。《靈樞》更有“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禀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人”等。由於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余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
6.4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6.5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

7對食療的論述
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素問•髒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藥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藥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藥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並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問•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並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於即使是使用藥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藥,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藥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缪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制多種藥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藥”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藥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於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8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

9對食忌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應根據不同的疾病對飲食五味進行限制。《素問•腹中論》雲:“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素問•刺法論》、《素問•髒氣法時論》亦有相關論述。“食忌學說”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在對飲食物認識上的兩點論,即在強調各種飲食物對人體有益的同時,又看到對人體不利的一面,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哲學方法論上的“飲食宜忌觀”有別於近代營養學上的“熱能觀”,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並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特色之一。《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上述內容以外,還有飲食衛生、飲食營養與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靈樞•師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痺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氵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營養科學的一大貢獻。對其豐富的飲食營養學的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和研究,並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整理和提高,對於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飲食營養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1]何志謙,顧景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歷史淵源和啟示[j].營養學報,1998,20(2):130.
[2]島園順雄.標准營養學[m].東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1990.7.—8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上一页  [1] [2] 

芡實是什麼東東啊?長的什麼樣子的?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