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 饅頭目錄[隱藏]
【一、食品】 1、饅頭簡介 2、制作方法 3、注意事項 4、歷史 5、其他稱謂6.《知音漫客》迷 邵雨涵專輯《饅頭》【一、食品】 1、饅頭簡介 2、制作方法 3、注意事項 4、歷史 5、其他稱謂6.《知音漫客》迷 邵雨涵專輯《饅頭》
[編輯本段]【一、食品】
[編輯本段]1、饅頭簡介 什麼是饅頭(steamedbread蒸的小圓面包)
饅頭是一種把面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一般在制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南北方人都區分包子和饅頭。饅頭分有餡和無餡兩種。饅頭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江南地區的有餡饅頭主要有豆沙餡和油包兩種。包子則半圓頂部捏合處褶皺不加紅印,通常有肉餡、豆沙餡、油菜、白菜粉條、蘿卜絲、南瓜、韭菜雞蛋等各式各樣。 制作饅頭所需的原料:面粉、發酵面、(白糖)、水、鹼、(青紅絲)。 因其經過發酵,易堵,腸胃不好的人應少吃。 [編輯本段]2、制作方法 1、將發酵面(老面)加面粉、水和成面團,放入盆中或醒發箱發酵(發酵時間視室內溫度和老面的多少而定); 2、取出發酵好的面團加鹼和白糖(白糖可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添加,北方基本一點糖也不放,只有在南方才會出現放白糖的情況),揉透揉勻後搓成長條,揪劑子,擺在籠屜上,劑子口朝上,撒上青紅絲,在旺火上蒸二十分鐘,取出即可。 注意: 1、發酵面時一定要發到時間,劑子口一定要朝上; 2、下劑子擺在籠屜上時,千萬不要碰,否則不會“開花”; 3、上籠屜時火一定要旺,而且要在水沸時上籠屜。特點:色澤潔白,形如花朵,甜香爽口。 發酵粉用35度-37度溫水化開,用這個水和面。到軟硬適度不粘手,揉光用濕布蓋好醒面發酵。如今的天氣,2個小時是肯定能發起來地。然後將面置於案板上,加干面再揉勻,再醒一會。這時就隨便你了,是加豆餡,是放肉和菜或是其它東西作成諸如豆包、包子、花卷、糖三角,就看你的想吃啥了。成形後,再放約半小時。特別注意的是上鍋開蒸這道工序,一定要中火,鍋裡要用冷水,勿謂言之不預也。要是像平常那樣大火開水,出來的絕對是死面團。大火開水的作法只適用於用面肥發酵的面。 [編輯本段]3、注意事項 ■蒸饅頭勿用熱水 許多人愛用熱水或開水蒸饅頭,以為這樣開得快。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生冷的饅頭突然遇到熱氣,表面粘結,容易使饅頭夾生。 正確的方法應是在鍋內加冷水,放入饅頭後,再加熱升溫,可使饅頭均勻受熱,松軟可口。、 ■發酵的水溫 發酵粉融於溫水中,水溫不能超過四十度。 ■饅頭的酸味 發好的面團如果覺得有酸味,可以加一點鹼面中和,一般只要不是發得太過不加也沒關系; ■蒸饅頭 蒸饅頭的過程中不要掀開鍋蓋; ■饅頭塌陷 饅頭蒸好後不要急於掀開鍋蓋,焖十分鐘再掀蓋,防止饅頭塌陷。 ■蒸饅頭怎樣判斷生熟?
蒸饅頭判斷生熟有以下幾種方法: (1)用手輕拍饅頭,有彈性即熟; (2)撕一塊饅頭的表皮,如能揭開皮即熟,否則未熟; (3)手指輕按饅頭後,凹坑很快平復為熟饅頭,凹陷下去不復原的,說明還沒蒸熟。 饅頭 mantou 1.asteamedbun;asteameddumpling;steamedbread ■饅頭的標准 從2008年1月1日起,由國家標准委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小麥粉饅頭》國家標准正式開始實施。 該國家標准適用於以小麥粉為原料生產的商品饅頭,但像荞麥等雜糧類饅頭就不在標准內。在感官方面要求饅頭必須是圓形,形態完整和美觀,沒有褶皺、斑點,氣味有小麥香;饅頭的體積不能太小,1克面粉體積最低限度必須超過1.7毫升,小於這個體積的饅頭就不合格;饅頭水分有最高限量要求,要小於等於45%,否則極易長毛。 [編輯本段]4、歷史 饅頭的由來和發展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绀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三國演義》第91回:諸葛亮平蠻回至泸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泸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這段故事不見正史,只在一些筆記中講到。如宋朝的《事物紀原》、清朝的《談征》中就說:“蓋蠻地人頭祭神,武侯以面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也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泸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集韻》:“饅頭,餅也。”《正字通》:“〔焙換成饣〕〔愉換成饣〕,起面也,發酵使面輕高浮起,炊之為餅。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酵也。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注》:“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饣〕”。《集韻》:“〔設換成饣〕音豆,與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玉海》:“唐,少府監御馔,用九盤裝壘,名‘九饤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稱‘饤坐’,謂饤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饾饤。”這就是說,“饤”其實從“釘”來,“饾饤”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肴核紛饤饾。”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同時仍然叫“饅頭”。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四種饅頭,又都可叫包子:“倉饅頭(其形如倉囤):羊肉、羊脂、蔥、生姜、陳皮各切細,右件,人料物、鹽、醬拌和為餡。”“鹿奶肪饅頭: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陳皮各切細。右件,入料物,鹽拌和為餡。”“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內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屜蒸熟。)“剪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餡,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說,饅頭開首者,又叫“橐駝臍”。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燕翼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當時饅頭的發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盞許,於面內跑(疑是“刨”之誤)一小窠,傾入酵汁,就和一塊軟面,干面覆之,放溫暖處。伺泛起,將四邊干面加溫湯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溫水和。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再放片時,揉成劑則已。若揉搓,則不肥泛。其劑放軟,擀作皮,包餡子。排在無風處,以袱蓋。伺面性來,然後入籠床上,蒸熟為度。”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鹹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編輯本段]5、其他稱謂 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馍”、“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馔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磷字換成王字旁〕《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馔(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谡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6.《知音漫客》迷
雜志《知音漫客》的迷,叫“饅頭”。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的由來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泸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饅頭,一種經常大家日常比較能夠接受的食物,特別對於北方的人來說。那麼,這麼普[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