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藥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1)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嗳腐,厭食或嘔吐,吐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嘔吐;吐後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梁門、天樞、手三裡、足三裡。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2)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證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裡、足三裡。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郁熱,除胃痛外,尚見泛铉嘔吐,時覺饑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绛,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痛隱隱,心煩嘈雜,口干欲飲,大便干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干欲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征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鎮痛法在單掌推背部膀胱經路線的基礎上,疊掌揉,雙掌根或雙拇指交替按壓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經內側線,注意局部重點取穴。
2.晃撥俞穴行氣法單掌根著力,依靠脘關節作手掌晃動動作,帶動掌根晃撥,分別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壓力要適度,晃撥頻率均勻。
3.提拿捏脊健運法雙手拇、食指沿督脈路線自上而下反復提拿(大椎穴至命門穴一段),施術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氣法在肩胛內移的基礎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間區段,輕拿輕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轉動作。
5.搓擦胃俞溫中法單掌根或小魚際肌快搓兩側胃俞穴,搓後緩緩揉動,使熱感滲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兩拇指開三門、運三脘,單掌或雙掌於左脅肋部快速推撫,稱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脈路線;掌根輪狀順時針推脘腹;疊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單掌反復擦上腹部,頻率要快以溫熱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積法雙拇指交替按壓腹部任脈及兩側胃經路線,雙掌重疊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雙掌扣臍輪狀揉腹部。
9.拿揉抖顫導滯法在兩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礎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顫動作。
10.按揉陽明清熱法用拇指或小魚際肌分別揉手足陽明經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裡穴為主。
胃痛的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症狀減輕。
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