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巍山縣的過江餌絲和扒肉餌絲都很有特色,我想詳細了解一些這兩種小吃名稱的由來和基本介紹,謝謝。 兩種東西都是源自雲南大理一帶以餌絲為加工主料的名特小吃,由於選擇的輔料不同,加上制作工藝和食用方式各異,因此不能說是一回事。
扒肉餌絲和過江餌絲的來歷(來源:李政) 一、扒肉餌絲 扒①肉餌絲是雲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道獨具特色的小吃。 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蒙化城(現在的巍山縣),因一次山火將當地居民飼養的家豬燒死了不少,居民們捨不得丟棄,於是便把燒焦的豬洗淨後刮去外表的胡渣重新放入土鍋中炖煮。為了去處糊味,他們添進了當地的閹雞肉和火腿,先用大火猛煮後撈去浮沫,再加入草果、生姜等繼續用溫火耐心熬制到肉已經相當酥軟滑膩,最後放上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制成的餌絲一起加工,結果味道出乎預料的好。據說,當年南诏王皮邏閣曾用它招待大唐使節,受到極高贊譽,從此扒肉餌絲便名聲大振,被譽為南诏故地飲食文化的一大品牌,目前仍是大理巍山一帶最具特色的名小吃。 在繼承傳統加工工藝的基礎上,隨著烹饪技法的不斷改進,現在扒肉餌絲的做工、選料越來越精細和考究。餌絲最好是當天食用當天加工,過夜之後的味道就要遜色一些。最地道的餌絲色澤潔白,口感細軟甜潤,而且不脆不粘;在肉類的選擇上,只能是剛剛宰殺上市的鮮豬後腿、肘子、腹部的三線肉,在炭火上用大火將外表烤焦,再放進溫水中浸泡片刻並將糊渣刮洗干淨,放進砂鍋中加適量草果、臘骨,用文武兩火煮炖,直到肉炖至熟爛松軟。 烹煮餌絲也很有學問,有經驗的廚師都懂得應該如何掌握時間和火候。將餌絲在開水中燙到熟而不爛之時,加上炖好的扒肉、湯汁,放上蔥花、醬油,再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以及用巍山草場山上的大紅袍花椒所制的麻油等,這樣的扒肉餌絲吃起來湯汁鮮美,味道濃香,入口令人回味無窮,百吃不厭。 【注釋】 ①扒肉餌絲的“扒”實際上應該是左邊一個“火”旁,右邊一個“巴”字,讀作:“pā”,意為食物爛糊、軟和。而一般電腦的字庫中通常找不出這個字,而“扒”本身也有煨爛烹饪之意,因此不得已用其代替。 二、過江餌絲 過江餌絲是將烹煮好的餌絲和扒肉等佐料分別盛入兩個湯碗中,吃的時候,用筷將餌絲一點點夾入裝有扒肉的湯碗裡食用。其香氣四溢、不油不膩,味道極佳,口感尤甚。 過江餌絲的來歷說法不一:一種是說,由於巍山的扒肉餌絲一直以來遠近聞名,十裡八鄉的人們都去爭相夠買,為了便於攜帶,人們便將餌絲和扒肉等佐料分碗盛裝,這種方式既能夠原汁原味地品嘗其獨特的風味,又能有所選擇,滿足不同口味人的需求。潔白的餌絲在兩個湯碗中往來穿梭,猶如過江蛟龍一般;另一種說法則簡單地認為,這主要是由蒙自的“過橋米線”演變而來;不過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應該是與南诏一直延續至今的“接三公主”典故有關。 傳說在大蒙國(公元649年,南诏開國君主細奴邏稱奇嘉王時的國號)時期,當時的白蠻酋長、建寧國國王張樂進遵從堯舜禅讓的禮制,遜位給南诏第一代王細奴邏,並將自己最疼愛的三女兒浔彌腳白崖嬌許配給這位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烏蠻蒙氏青年。三公主嫁給細奴邏後,精心操持王宮內的事務,使宮中各項活動運行得井然有序。她幫助細奴邏施行仁政、善待部民,贏得了白蠻、烏蠻等各個部族的尊重和愛戴。白、彝兩個民族的合親,對後來南诏政權以彝白為主的多民族執政影響很大。大理白族人民十分愛戴敬重三公主,每年都要把她從蒙捨川(現在的巍山)接回大理娘家過年。 由於古時的蒙捨四面環水,三公主每次回家都要跨越額骨阿寶①的陽瓜江②,才能將蒙捨城內最著名的扒肉餌絲帶回到大理。由於路途遙遠,為了不改變其特殊的口感,聰慧的三公主便將餌絲和扒肉分開來盛裝。這樣暨保證了色鮮味正、清淡適中,又滿足了眾人的不同需求。從此大理周邊的許都地區便開始逐漸流行起這種吃法。 三公主死後,大理白族群眾十分懷念這位公主,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仍按她生前的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他們來到彝家山寨的巍寶山上,將帶來的新衣給三公主的塑像換上,將舊衣服用馬馱回去,表示接回了三公主。而三公主創造的這種餌絲的獨特吃法也由於食用過程中餌絲在兩碗間的過渡和跨越陽瓜江等原因,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過江餌絲”。 【注釋】 ①“額骨阿寶”是彝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大河之父”。 ②“陽瓜江”是指現在的國際性河流——紅河。紅河的源頭在巍山叫西河,古稱陽瓜江、羊子江,也叫滔江或元江,經河口進入越南稱紅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