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東北酸菜閹了一個月了還不酸為什麼呢?還能酸嗎?正文

東北酸菜閹了一個月了還不酸為什麼呢?還能酸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爐邊。
6》川味泡菜
材料:
新鮮子姜(嫩姜)2斤,川鹽1兩,老鹽水2斤,白酒4錢,鮮小紅辣椒1兩,香料包1個(八角2分、花椒4分、白菌2錢、排草2分),紅糖2分。
烹饪方法:
1、刮掉子姜的粗皮,用清水洗淨,入出坯鹽水裡(出坯鹽水的成分比例:川鹽1斤,清水4斤)出坯二至五天(出坯就是泡頭道菜。蔬菜在裝壇前,先打一道底子,在鹽水的作用下,追出蔬菜所含的過多水分,使部分鹽味更好地滲透到蔬菜裡去,以避免裝壇後降低鹽水與泡菜的質量。另外,蔬菜經出坯,可殺死附著在菜上的微生物,去掉一些蔬菜的苦澀、土臭等異味),撈出,晾干水分。
2、將老鹽水倒入壇裡(指兩年以上的泡菜鹽水,其色、香味俱佳),加入白酒、紅糖一半、鹽,攪勻,放入小紅辣椒(墊底),加入出坯後的子姜。待子姜裝至一半時,再放入余下的紅糖和香料包,繼續把另一半子姜裝完,用篾片卡緊(不使蔬菜在壇內移動),即刻蓋上壇蓋,壇沿裝滿水,約泡六天,即可取出食用。亦可拌食,改食甜味、甜酸味、辣味均可。其色微黃,鮮嫩清香,可貯兩年左右。
7》酸菜的腌制竅門
把大白菜洗淨(最好取有心的小顆菜,大顆菜要切成兩半),甩去浮水。
山海關以北地區,要將洗淨的大白菜放在開水鍋裡燙3分鐘;撈出攤晾,然後把白菜分層碼在大缸內,用重物壓實,為防止發霉,再加含15%—10%食鹽水,封上蓋,放在8—10℃的室溫裡,10—15天就可以吃了。
山海關以南,氣溫較高、冬季不冷、室溫也高,漬酸菜的作法更簡單。將大白菜洗淨,甩甩水按在缸裡,放滿自來水,待水浸過白菜即可,上壓大石頭。過個二十幾天,您就可以吃酸菜了。酸菜不爛的竅門在於:缸、水、手,一切用具都應洗淨,不能沾一點油,否則酸菜會爛在缸裡,無法食用。
8》泡菜的制作
(1)泡菜原料凡組織致密、質地脆嫩、浸泡後不致軟化的蔬菜,都可作為泡菜的原料。如甘藍、芥菜心、蘿卜、辣椒、豇豆、嫩姜、蒜頭、芹菜、莴筍、黃瓜等。菜豆、豇豆作泡菜時宜適當早采,果莢開始松軟後不宜泡制。芹菜只用葉柄,高筍和黃瓜含水量大,宜單獨泡制。原料應洗淨、切塊並晾干表面水分。
(2)泡菜水的配制一般用冷開水配制成6%~8%的食鹽水,再加入2%的糖、2.5%的白酒,2.5%的黃酒及辣椒、花椒、姜、蒜等香料調味品,以增進其風味,為了加速泡制,往往加入少量陳泡菜水,有接種作用,也可加入少量的醋,以抑制發酵初期有害微生物的活動,使乳酸發酵正常進行。
(3)泡制過程泡菜水調制好後,裝入泡菜壇內,將已准備好的原料浸入其中,加蓋、並於水槽中加滿清水,將壇置於陰涼處,任其自然發酵,約一周後即可食用。並可再加入新鮮原料,加鹽和香料等繼續泡制。
9》蔬菜腌制的方法
(1)腌制法主要利用高濃度鹽液來保藏蔬菜,並通過腌制,增進蔬菜風味
(2)泡制法在低濃度鹽下,利用乳酸菌發酵蔬菜內部糖分生成乳酸,從而達到保藏蔬菜的目的。並賦予蔬菜以特殊的風味。
(3)醬制法經過鹽腌的蔬菜,浸入醬內進行醬漬,使醬液的鮮味、芳香、色澤及營養物質等滲入蔬菜組織內,增加其風味,稱為醬制法。
(4)糖醋制法蔬菜經過鹽腌後,浸入配制好的糖醋液中,使制品甜酸可口,並利用糖醋的防腐作用保存蔬菜。
10》酸白菜的腌制
結球白菜采收季節,將包心不緊或未包心的白菜,除去殘根爛葉,洗淨後,將大棵菜切分成兩半或四半,在沸水中熱燙1~2分鐘,約五成熟,隨即在涼水中冷卻,然後層層交錯排在大缸或甕盆中,上面壓以干淨的重石,灌入清潔冷水,將菜腌沒約25厘米左右,最好幾天後將菜翻轉一次,使發酵均勻,約經10~15天左右,即可取食。腌好的酸菜,宜放在涼冷處。腌制過程中如有發粘,發滑或腐爛等現象可用清水洗滌後,將水瀝淨,換清潔水繼續腌制。
11》泡菜泡制期間應注意的問題
(1)壇子一定要晾下,個能加生水。
(1)泡菜壇宜放在溫度較低的處所。
(3)取食時應注意保持清潔衛生,防止油脂髒污的東西混入壇內,否則易使泡菜水腐敗發臭。
(4)水槽要保持水滿並注意清潔,經常清洗更換。為了安全起見也可在水槽中加入15%~20%的食鹽水。
(5)如發現液面有白膜,應立即除去,並加入少量燒酒和鮮姜片、大蒜等抑制雜菌生長。同時將壇內裝滿蔬菜,創造無氧條件即可制止。
12》腦制用蔬菜原料的選擇
(1)蔬菜組織致密而含纖維少,腌制後脆嫩可口,一般根、莖菜類如蘿卜、胡蘿卜、大頭菜、搾菜等均適於腌制。有些蔬菜經腌制加工後供食用,比鮮食經濟價值更高,如雪裡蕻、草石蠶、菊芋等。
(2)富含糖分,有利發酵。如結球甘藍。
(3)具有良好的外形、色澤和香味。
(4)蔬菜種類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對規格質量的具體要求也有差異。如腌制搾菜時,要求原料具備上述條件外,還應具備突起物圓鈍、凹溝淺而小,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等條件。
(5)采收期適宜,如采收過早,則風味淡,水分多,產量低;如采收過晚,皮質粗老,肉質松軟,糖分降低。
13》蔬菜腌制過程中乳酸發酵的特點
1、糖類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由微生物作用而降解轉變為乳酸的過程稱為乳酸發酵。發酵性腌菜主要靠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來抑制微生物活動,使蔬菜得以保存,同時也有食鹽及其它香料的防腐作用。發酵性蔬菜在腌制過程中,除乳酸發酵外,還有酒精發酵、醋酸發酵等,生成的酸和醇結合,生成各種酯,使發酵性腌菜都具有獨特的風味。
2、乳酸菌類活動的適宜溫度為26~36℃,鹽濃度低於6%~10%,ph值在3.0~4.4范圍內,原料中含糖量最低為1.5%~3%,同時必須造成厭氧條件,促進乳酸菌進行乳酸發酵,抑制霉菌和酵母的生長、繁殖。
================================
韓式泡菜做法
原料:
白菜10棵、粗鹽3kg、蘿卜3棵、蔥白1捆、芥菜1kg、水芹2捆、大蔥半捆(400g)、蒜10頭、生姜100g、辣椒面800g、溫水2杯、蝦醬250g、鳳尾魚醬200g、生牡蛎200g、生蝦300g、適量的鹽和白糖
准備:
①挑選鮮嫩的白菜,把黃色的葉子摘掉,粗大的白菜切成四塊,小的切成兩半。
②適量粗鹽放入水中溶解,將切開的白菜浸入水中浸漬後再撈出,在白菜梗上撒適量的鹽,切開的面朝上,一層層放入大容器中腌漬。大約過5個小時後,上下調換一下,使所有白菜腌勻。
③將腌白菜用涼水清洗數次後撈出,扣在簍子裡瀝干水分。顆大的白菜再切成兩半,並將粗大的根部剜出。
④挑選堅實而光滑的蘿卜去除蘿卜須,洗干淨後控干水分,然後切成2cm的片後切成絲。
⑤擇洗蔥白、芥菜、水芹後切成4cm,大蔥只取白色部分粗略地切成段。
⑥生姜和蒜去皮清洗後控干水分,放入臼中搗碎,蝦醬則只撈出干的部分粗略地搗碎,把醬汁留在容器中。
⑦生牡蛎挑出殼,用淡淡的鹽水洗淨後撈出。
⑧生蝦挑出雜質,用清水洗淨後控干水分,再放入粉磨機中碾碎。
⑨用溫水將辣椒面泡開後,再放入蝦醬和鳳尾魚醬進一步浸泡。

做法:
①把泡開的辣椒面(步驟9)放入蘿卜絲中攪拌成紅顏色之後用鹽調味。
②放入搗碎的蒜、生姜、干蝦醬和碾碎的生蝦攪拌後,再放入水芹、芥菜、蔥白和大蔥輕輕摻和。
③再用鹽和白糖調味,最後放入牡蛎拌和。
④把調料餡倒入寬敞的容器中,在白菜葉層間添進去,然後用外層的葉子包住整棵白菜,並使切開的面朝上拌制。
⑤將泡菜添滿缸容量的五分之四左右,並把腌漬的白菜外層葉子放在上部壓實。欲長期儲藏的泡菜,要撒充分的鹽後儲藏。
 
酸菜,是東北人愛吃的一種腌制蔬菜。因為東北一年有大半年是冬天,天寒地凍,蔬菜種類少,也很難存放,人們自然而然地發明了酸菜。早些年,在東北鄉村腌酸菜是一年中冬菜貯存的大事。寒冬臘月裡,家裡如果沒有一兩缸酸菜,會被看做不是正經過日子人家,會遭人疑問:“這大冬天吃什麼菜呀?”如今,東北的冬天也不缺新鮮蔬菜了,但還是要腌酸菜,吃的是千百年沿襲不斷的傳統口味。其實,腌制酸菜也當講究科學。

 據吉大醫院綜合門診董曉路醫生介紹:“酸菜是極具東北特色的菜,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幾乎把白菜原來所含的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等營養成分都保存了下來,特別是白菜中的維生素,保存量達90%以上。酸菜中所含的乳酸是一種有機酸,能夠直接被人體所吸收。當人體的肌肉呈松弛狀態,氧的需要量減少時,被吸收的一部分乳酸可轉變為丙銅酸,經三羧酸循環,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並產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是人體細胞代謝所需要的物質,可治療慢性肝炎、慢性心肌病、多發性神經炎和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等。乳酸還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同時,乳酸還能殺死多種細菌,可以抑制大腸中腐敗菌的繁殖。”

 記者在長春市數個農貿市場走訪時發現,散裝酸菜大行其道,由於酸菜是季節性蔬菜,其制作工藝大多是口口相傳,如果操作不當還有中毒的危險。

 據專家介紹,蔬菜裡含有大量硝酸鹽。在某些細菌作用下,硝酸鹽會還原成亞硝酸鹽。酸菜中毒是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幸運的是,細菌把糖分轉化成乳酸或者醋酸;在東北酸菜的腌制過程中,細菌產生的亞硝酸鹽在七八天的時候濃度達到最高,然後逐漸下降,到20天之後就變得非常低,基本上對人體無害了。傳統的東北酸菜經常腌上一個多月才能吃。低濃度的亞硝酸鹽對人體無害(國家標准允許有一定含量),過高的濃度則會使人出現缺氧症狀,還會轉變成亞硝酸胺一類的致癌物質。所以,減少或者避免亞硝酸鹽的產生,是腌酸菜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由於腌酸菜有其地域性,國家至今也沒有出台相關的工藝標准,致使酸菜的質量和衛生難以保證,吃酸菜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希望有關部門對酸菜的腌制加強指導,並對市場的散裝酸菜加大監管力度,讓市民吃上科學衛生的“放心酸菜”。
 

上一页  [1] [2] 

南瓜湯怎麼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