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制作好吃的樂山豆腐腦啊?正文

怎樣制作好吃的樂山豆腐腦啊?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原料:黃豆水葡萄糖酸內酯,國內的化工原料商店或香精香料商店都有賣的,白色結晶,類似粗鹽。分子式:c6h10o6。1、豆腐腦的做法如果你有豆漿機,真的就是不難了。豆漿的濃度為:黃豆:水=1:15(不能比這更稀)豆漿煮開後,晾涼。把內酯用一點水溶化後,倒入豆漿,趕快攪拌均勻。我的比例是700ml豆漿,加1茶匙內酯。豆漿隔水加熱,或蒸,豆漿溫度達到80℃左右保持15分鐘即凝固。2、剩下來的程序就是打鹵了。原料:水發的黃花菜、木耳,雞精,雞蛋(一個)做法:一粒八角大料嗆鍋,加入花菜木耳略炒,放適量水、鹽、一塊雞精。開鍋後,勾欠,撒蛋花,關火。豆花盛一大碗內,澆鹵,另用腐乳汁,麻醬(花生醬)汁調味。豆漿變成豆腐腦豆腐,人人愛吃。早點喝的豆漿、豆腐腦,菜品裡的砂鍋豆腐、麻婆豆腐,豆制品裡的豆腐絲、豆腐干……花樣可多呢!單是豆腐做的菜,一個盛大的宴席還擺不開呢!豆漿、豆腐是我國首創的。洋鬼子沒有豆腐所以豆腐的英文為toufu。(嘿嘿洋鬼子的中文是個問題)大豆起源於中國,古稱“菽”。培育大豆在我國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小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100克黃豆含蛋白質36克多,在各種食物裡遙遙領先。近年來,小日本和米國(嘿嘿喝死他)出現了“豆漿熱”,男女老幼喜愛喝豆漿,商店裡出售各種各樣的豆漿制品:桔子豆漿、咖啡豆漿……各種豆腐菜、豆腐罐頭一躍成為暢銷的新穎食品。但是,炒黃豆和油炸黃豆不容易消化,能夠被身體吸收的養分連一半都不到。煮黃豆好一些,吸收率也只有65.5%。豆漿和豆腐就比較好消化,其中85一95%的蛋白質能被身體吸收。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裡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仿佛在豆漿桶裡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鹵。點鹵用鹽鹵或石膏,鹽鹵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復這個豆腐制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裡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鹹漿。在豆漿裡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裡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裡有鹽,鹽和鹽鹵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豆漿點鹵,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搾干去些水,就成了豆腐干。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干,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裡,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興許你挺愛喝我不愛喝的這種酸牛奶。輕松制作豆腐腦原料:水豆花250克,黑大頭菜、酥黃豆、水鹽菜等適量。調料:紅油、蔥花、鹽、味精、香油、醬油、醋等適量。制作方法:拌。選用滑嫩的水豆花,用勺打成薄片,入鍋中燒開後晾冷連豆漿舀入碗中,放入適量的酥黃豆、切碎的大頭菜和水鹽菜、蔥花等,加入紅油、鹽、味精、香油、醬油、醋拌勻即成。風味特色:豆腐滑嫩,味成香辣,風味獨特。技術要領:豆花必須是用石膏點的,配料必須齊全,醬油、醋少放。三鮮豆腐腦材料:蝦仁10只,海參1小條,干貝2粒,白果20粒,豆腐腦1碗,香菜2棵。調味料:1、雞蛋清1大匙,澱粉半茶匙;2、蔥姜酒少許;3、料酒少許;4、高湯3碗,鹽1茶匙,胡椒粉少許,水澱粉4大匙。做法:1、蝦仁洗淨,抽除泥腸,拌入少許蛋清,澱粉;2、海參洗淨,用蔥姜酒加水沒過,煮10分鐘以去腥,然後撈出、沖涼、切片;3、干貝洗泡水半小時,再加少許料酒蒸熟,取出撕細絲;4、調味料中的高湯燒開,加入干貝絲、海參、白果和蝦仁煮沸,改小火,加入其他調味料。5、慢慢滑入豆腐腦,略煮即關火盛出,撒下洗淨、切碎的香菜即成。重點tips提示:1、只要三種包括海鮮、肉片的材料皆可為三鮮,瘦肉、魚片、雞肉片都可以,並不限定內容。2、豆腐腦即豆花,但以傳統豆花為宜,不能用果膠粉凝固,以免遇熱溶解。炒豆腐腦原材料:南豆腐200克,熟豬油25克,蔥末、姜末、精鹽、料酒適量、雞湯100克具體做法:1.炒鍋置於旺火上,倒入熟豬油25克,油溫時,放入蔥末、姜末,煸出香味後,即將南豆腐200克放入,炒2~3分鐘.2.用炒勺將豆腐攪碎,放入精鹽、料酒雞湯100克,攪成羹狀,用水澱粉勾芡,淋上熟雞油即成
 

台灣蚵仔面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