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湖北省鶴峰縣一田姓大戶人家新娶進門一兒媳婦。回門次日按照土家族的習俗要求為公公婆婆進獻親手做的食物,公婆吩咐僕人給兒媳送來麥面二兩,粟米少許,作料若干制作早餐。 公公要求:“十兄弟每人得到一張餅,且餅與餅之間要互相連著”。 婆婆要求:“十兄弟家裡的嬸嬸及其子女都能嘗到餅子的口味”。 二兩麥面制作十張大餅已屬不易,還要上百人都嘗到餅子的味道更為困難,但聰明過人的兒媳婦卻巧妙地解決了公婆所提出的難題,首創了公婆餅,充分展示了其廚藝及其智慧 主輔料::精制面粉、夾心肉、蔥、霉干菜、酵母調味料:精制食鹽、味精、糖水少許制作方法1、面粉拌和成發面;2、夾心肉切粒加蔥花加霉干菜和精制食鹽、味精拌和入味成餡;3、發面摘劑,包入餡收口捏攏,按扁,擀成圓餅坯;4、餅坯正面刷上少許糖水,反面刷上少許水貼在炭火燒熱的燒桶內壁上;5、用炭火燒烤3—4分鐘,待餅面金黃,香味溢出時,用特制鐵鉗鉗出即成。成菜特點:色澤金黃,酥香、生糯。6、營養成份:面粉因烘烤其蛋白質與維生素有一定的損失,但由於餅中的肉類其營養成份保存較好,其中蛋白質、維生素與面粉的損失形成互補,並含有脂肪、糖類、鈣、磷、鐵,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