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燙菜水反復使用,其中可能積累有害物質。
這個問題有可能存在,比如亞硝酸鹽和草酸的含量不斷上升。因此涮菜水應當定期更換。
2、食物容器不夠清潔,未充分消毒;一次性筷子、餐巾紙的衛生不合格。
這個問題路邊攤點普遍存在,不獨麻辣燙。此外,大多數食客似乎也沒有洗手之後吃飯的習慣。有關部門應當經常抽查,做好餐飲衛生管理;食客們也應當自己搞好個人衛生。
3、油脂不新鮮,使用反復加熱後的油,或者檢驗指標不達標的油。
吃餐館中的炒菜,油經過反復加熱更加危險。相比之下,麻辣燙不需要油炒,這方面略安全一些。
4、如果喜歡在溫度很高的時候食用,則對消化道粘膜有傷害。
消費者可以自己選擇涼一下再吃。因為麻辣燙的調料本身是涼的,盤子大散熱也快,燙傷粘膜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相比之下過橋米線、水煮肉片之類用油保溫的菜肴更危險。
5、如果鹽味過重,味精過多,則不適合需要控制鹽分的高血壓、心髒病、腎病患者。
調料的多少可以控制。生產者通常傾向於添加較重的味道,以便吸引消費者,並掩蓋原料不夠優質帶來的鮮味不足問題。但是消費者完全可以自己控制,要求少加一些。
6、調味品不合格,如使用化學水解醬油、配制醋等。
這種問題,各種小餐館和大排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7、加熱時間不足,可能存在病菌存活的隱患。
那麼吃涼拌菜呢?關鍵在於,一定要洗干淨,加熱充分。
8、食品原料不新鮮,或者經過處理,如甲醛處理可以改善水產品、動物血、豆腐等食品的質地。
不吃麻辣燙,這種危險就不存在了麼?吃涮鍋的時候一樣危險。
9、如果辣味過重,則不適合呼吸道疾病患者、消化道疾病和各種慢性疾病患者。
這方面完全可以由消費者作主,不是麻辣燙的錯。如果吃水煮魚、香辣蟹、紅油火鍋之類,辣味恐怕更嚴重。
10、有可能在調味料裡面加入其他成分,比如抗腹瀉藥物等。
媒體曾經報道,有些經營者對自己的食物原料不夠自信,或者對操作中的衛生品質管理不嚴,為了避免食客腹瀉,居然在湯裡放入藥物。其實,這些問題不僅在麻辣燙當中可能存在,在其他餐飲食品中一樣可能存在,全靠經營者的良心了。那麼,又何必去苛求麻辣燙呢?如果真是擔心,就老老實實地在家吃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