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癔病飲食禁忌什麼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氣憤,精神緊張,恐懼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發病的直接原因或成為第一次發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後的發作中可無明顯的誘發因素,而是通過觸景生情或聯想,或自我暗示而發病,童年期的創傷性經歷,如遭受精神虐待,軀體或性摧殘,則是後來發生轉換性和分離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軀體化障礙的發病與精神因素關系多不明顯,(2)心理素質: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發何種癔症與患者心理素質有關,一般來說,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發生癔病,所謂癔病性格系指:1,情感豐富:情感鮮明強烈,但不穩定,容易感情用事,2,暗示性強:主要是指在一定環境氣氛和情感基礎上容易接受外界影響,以及容易對自身的某種感覺或某種觀念無條件的接受(自我暗示),3,自我中心:即處處吸引他人對自己的注目,富於表演性,戲劇性或者說是誇張,目的是為了博得人們對自己的重視與同情,4,富於幻想:在情感基礎上想象豐富,生動,活潑,甚至難以區別現實與幻想,(3)遺傳因素:對於本症遺傳研究結果頗不一致,總的來說,男性患者一級親屬的患病率為2.4%,女性患者則為6.4%,高於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說明癔症存在遺傳因素影響,而對雙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遺傳假說,(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觀念重以及完全依賴丈夫供養的婦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婦女,易患癔症,
一,心理治療: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解釋本病完全可以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殘疾,並應做好病人家屬,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圍人造成的緊張及過分關心等不良氣氛所造成的影響,①暗示療法,可覺醒暗示或催眠暗示,主要通過語言暗示或配合適當的理療,針刺或按摩,以取得療效,②心理療法:解釋性心理療法或分析性心理療法,目的在於:引導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個性缺陷,認識無意識動機對健康的影響並加以消除,③行為療法,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適用於暗示治療無效肢體或言語有障礙病例,二,藥物治療:對癔症性朦胧狀態,精神病狀態或痙攣發作,很難接受正規精神治療時,可采用鹽酸氯丙嗪25~50mgim;或安定10~20mgiv,促使患者入睡,急性期後,精神症狀仍然明顯者,可采用鹽酸氯丙嗪口服25~50mg1~3次/d,頭痛,失眠等可給予阿普唑侖0.4mg3次/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