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缺乏維生素b1時,易患腳氣病、神經炎等疾病。
硒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硒為42微克,比該元素的rda值低11.7%。人體缺硒可引發克山病、大骨節病、白內障等多種疾病。研究證實,很多癌症患者均缺硒。
鐵
我國居民每天攝入的鐵量已達到rda值,但由於其攝入的鐵主要是來自於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血紅素鐵,其利用率和吸收率較低,遠遠低於動物性食物中所含鐵的吸收率。加之,我國居民習慣食用谷物,而谷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會明顯抑制人體對鐵的吸收。所以,盡管我國居民攝入的鐵量不低,但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卻較少,並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這使得我國居民存在著廣泛的貧血現象,尤其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人體缺鐵時,可引發缺鐵性貧血,出現食欲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等症狀。
維生素c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c為100.2毫克,已達到該元素的rda值100毫克。但是,由於我國居民膳食中的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中,而我們又習慣食用煮熟的蔬菜,這使得其中的大多數維生素c遭到破壞。因此,實際上我國居民的身體內還是缺乏維生素c。人體缺乏維生素c時,可出現牙龈和皮下出血、營養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病症,嚴重時可引發壞血病。
三、我國居民不缺的營養素
磷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磷為1058毫克,而該元素的rda值為700毫克。人體內磷與鈣的最佳比例為1:l,如果磷的攝入量大於鈣,就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而我國居民對二者的實際攝入比例為鈣:磷=405:1058。這說明人體內鈣與磷的比例嚴重失衡。這一點,應引起我國居民的高度重視。
銅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銅為2.4毫克,而銅的rda值為2.0毫克。過量的銅對人體有明顯的毒性,且人體內銅過量時,還會導致鋅的損失。
維生素d
我國的成年女性不缺乏維生素d,其維生素d的攝入量已達到rda值(每天每人平均5微克)。但兒童和老人因維生素d的需求量比成年女性大一倍,故缺乏維生素d。
泛酸(維生素b5)
我國居民的飲食范圍較廣,而泛酸廣泛地存在於各類食物中。所以,我國居民不缺乏泛酸。
維生素e
我國的兒童和青少年不缺乏維生素e。調查發現,我國的兒童和青少年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e量偏高,已達到了rda值的300%。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居民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遠高於西方國家的居民。維生素e對提高成年人的生育能力,抗氧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兒童、青少年攝入維生素e過量則有較大的風險。
鎂
我國有缺鎂症狀的人並不多,幾乎只有患呼吸不良症、嚴重嘔吐的人才會有缺鎂症狀。鎂過量會引起運動肌無力,還會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和利用。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和在人體內僅停留4小時的維生素c不同,維生素b12在肝髒內的儲存量可以供人體3~6年之需。因此,在我國缺乏維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見。攝入維生素b12過量,不僅會導致體內葉酸缺乏,還會引起哮喘、濕疹、面部浮腫、寒戰等過敏反應,以及心前區疼痛、心悸等症狀,常會使心絞痛患者的病情加重或發作次數增加。
人體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彼此關系密切。它們只有在人體內均衡存在,才能充分發揮作用,人體才能健康。因此,人體補充營養素的基本原則是:必須把所缺的全部補齊,不缺的不能再補,這樣才能使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均衡存在。美國生產的cmd濃縮均衡礦物滴對補充人體所需的礦物元素和使人體內的礦物元素保持均衡有較好的療效。 中國人最缺什麼營養素營養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及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那麼,我國居民到底缺乏哪些營養素呢?一、嚴重缺乏的營養素鈣鈣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鈣為4 營養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及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那麼,我國居民到底缺乏哪些營養素呢? 一、嚴重缺乏的營養素 鈣 鈣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鈣為405毫克,僅達到該元素的rda值(人體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營養素,就會出現某種病症。當該種營養素的攝入量達到某~數值時,人們就不會發病。該數值就叫做rda值)800毫克的50.6%。嬰幼兒缺鈣可出現枕禿、夜驚、盜汗、煩躁不安等症狀,嚴重的可引起佝偻病;兒童和青少年缺鈣可出現雞胸、龜背、“x”型或“0”型腿、抽搐、厭食或偏食、骨骼生長不良等症狀;成人缺鈣可出現手足抽搐、盜汗、腰酸及骨質疏松等症狀。 維生素b2 維生素b2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缺乏的程度僅次於鈣。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b2為0.8毫克,僅占該元素rda值1.3毫克的61.5%。人體缺乏維生素b2時,可引發陰囊炎、舌炎、唇炎、口角炎、角膜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維生素a 維生素a也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a為476微克(其中的319微克是從p胡蘿卜素轉化而來的),僅為該元素rda值800微克的59.5%。人體缺乏維生素a時可出現皮膚干燥、粗糙,眼睛干澀,夜盲等症狀。 二、我國居民一般缺乏的營養素
鋅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鋅為12毫克,比該元素的rda值低20%。在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缺鋅的情況比較嚴重,已影響到部分兒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發育。人體缺鋅可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食欲不振、味覺減退或有異食癖、性成熟推遲、第二性征發育不全、性機能低下、創傷不易愈合、免疫功能降低、易於感染等病症。 維生素b1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b1為1.2毫克,比該元素的rda值低11.3%。現今,我國城市居民已廣泛食用精白米面,而維生素b1主要存在於糧食的表皮裡,所以我國城市居民實際缺乏維生素b1的情況要比調查顯示的情況還嚴重。人體缺乏維生素b1時,易患腳氣病、神經炎等疾病。 硒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硒為42微克,比該元素的rda值低11.7%。人體缺硒可引發克山病、大骨節病、白內障等多種疾病。研究證實,很多癌症患者均缺硒。 鐵 我國居民每天攝入的鐵量已達到rda值,但由於其攝入的鐵主要是來自於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血紅素鐵,其利用率和吸收率較低,遠遠低於動物性食物中所含鐵的吸收率。加之,我國居民習慣食用谷物,而谷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會明顯抑制人體對鐵的吸收。所以,盡管我國居民攝入的鐵量不低,但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卻較少,並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這使得我國居民存在著廣泛的貧血現象,尤其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人體缺鐵時,可引發缺鐵性貧血,出現食欲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等症狀。 維生素c 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c為100.2毫克,已達到該元素的rda值100毫克。但是,由於我國居民膳食中的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中,而我們又習慣食用煮熟的蔬菜,這使得其中的大多數維生素c遭到破壞。因此,實際上我國居民的身體內還是缺乏維生素c。人體缺乏維生素c時,可出現牙龈和皮下出血、營養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病症,嚴重時可引發壞血病。 缺鈣是最多的 中國人什麼都不缺,就缺誠信 粗糧營養豐富;含有比細糧豐富的各種衛生素; 中國人民的體質是健全的,但是我們國民的素質應該要大幅度提升,我們需要的是世界上先進的知識與技術。 缺鈣,缺鋅 應該是rmb.哈哈 維生素c 只要不挑食就行了。 缺鈣。 現在沒有骨氣的多了 學習 ca,維d 無所謂 鈣和維生素c,因為這兩樣保健產品最暢銷 鈣質 最缺的是:自由和民主兩大營養。 ω-3脂肪酸:包括α-亞麻酸、dha、epa。現代營養學對油脂的營養生理功能分析表明,其中的α-亞麻酸是維系人類腦進化的生命核心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的重要成分,它是維系人體進化,保持身體健康的人體必須脂肪酸,在體內參與磷脂的合成、代謝、轉化為人體必需的生命活性因子dha和epa;是生命進化過程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質。α-亞麻酸具有很強的增長智力,保護視力,降低血脂、膽固醇,延緩衰老,抗過敏,抑制癌症的發生和轉移等功效。然而,它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體外攝取。人體一旦長期缺乏α-亞麻酸,將會導致腦器官、視覺器官的功能衰退和老年性癡呆症發生,並會引起高血壓、高血壓、癌症等現代病的發生率上升。 缺良心缺心眼 缺錢 最缺錢 中國人最缺的營養素就是鈣。 中國飲食特點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魚的營養、蛋白質等等 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