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什麼可以補氣 立冬一過,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氣中,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飲食呢?中醫養生學告訴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滋養五髒、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鹌鹑和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鹌鹑、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蛎、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髒、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髒、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御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膩、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中的陽氣受損。▲
編者的話:天氣漸冷,很多老人和體質虛弱的人在身體上會有點不適應。營養學家告訴我們,冬季飲食的要點在於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那麼,吃什麼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本版從4個方面向大家介紹。
《環球時報生命周刊》(2004年11月23日第十六版)
冬天吃什麼好 2004年09月13日『體育健身網』浏覽選項:顏色默認灰度橄榄色綠色藍色褐色紅色閱讀次數:556
冬季,人要適應這個環境,可進行一些溫補食品來補充熱能,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 現介紹以下幾種食品可供選用: 牛肉:其性味甘平,有補胃脾、益氣血、補腎壯陽、強筋骨之功效,對脾胃虛弱、便溏洩瀉者尤為適宜,體弱畏寒者冬令食之效果尤佳。 羊肉:屬高蛋白、低膽固醇食物,其甘、溫、熱量較高,冬季常食益氣補虛、開胃健力、利肺助氣、祛痰止喘、利腎強陽,尤其適宜肺結核、貧血、產後氣血兩虛及虛寒症患者食用。祖國醫學有“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之說。 兔肉:其性味甘、涼,能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屬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且膽固醇含量低於所有肉類。適宜心髒病、高血壓等病人食用,也是中年人冬季的理想食品。 生姜: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祛寒健胃、溫經活血等功效。現代醫學證明,生姜含有姜辣素、姜烯酮等多種揮發性物質,對心髒和血管有刺激作用,能引起血管擴張和中樞神經興奮,使全身有溫熱感覺。生姜也含多種營養成分,素有“朝食三片姜,如喝人參湯”之諺語。 板栗:栗子含糖量高,還有不少脂肪酶,有御寒功能。用板栗15枚,剝殼和糯米煮粥食用,適於腎寒腎虛、腰膝無力者,可增加機體所需熱量,增加御寒作用。 蘿卜:民間有“冬月蘿卜小人參”的說法,可蘿卜營養也很豐富。尤其是冬季雨水少、氣候干燥,人們會感到咽鼻燥、皮膚干澀、干咳少痰,可選蘿卜削皮生吃,能潤燥、鎮咳。故有“蘿卜賽雪梨”之美譽。 蝦米、蝦皮:其性濕味甘,有補腎壯陽之功效,適宜於冬季腎陽虛弱所致的畏寒體乏者食用。 桔子:性溫味甘,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c和d含量最為豐富,對於補陽益氣,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等生理功能大有好處。桔皮中還含有揮發油,有健胃、祛風、化痰之功效,可與白糖泡水,當茶飲。《本草綱目》雲:“桔,甘者潤肺,酸者聚痰。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