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的板栗是否要先煮熟嗎? 煲湯的板栗不用煮熟,取栗子10個和大米適量,共煮成粥,也可將栗子風干磨粉,粥成兌入,再加適量紅糖後食用。可補腎氣、強筋骨、治腰腿無力 板栗屬於堅果類,但它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那樣富含油脂,它的澱粉很高。干板栗的碳水化合物達到77%,與糧谷類的75%相當;鮮板栗也有40%之多,是馬鈴薯的2.4倍。鮮板栗的蛋白質含量為4%~5%,雖不如花生、核桃多,但略高於煮熟後的米飯。但某些方面板栗的營養更高於糧食。栗子的維生素b1、b2含量豐富,維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每100克還含有24毫克維生素c,這是糧食所不能比擬的。人們恐怕很難想到,鮮板栗所含的維生素c比公認含維生素c豐富的西紅柿還要多,更是蘋果的十多倍!栗子所含的礦物質也很全面,有鉀、鎂、鐵、鋅、錳等,雖然達不到榛子、瓜子那麼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蘋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鉀突出,比號稱富含鉀的蘋果還高4倍 亮油油的栗子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板栗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強心的功用,主治反胃、吐血、便血等症,老少鹹宜。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血糖指數比米飯低,只要加工烹調中沒有加入白糖,糖尿病人也可適量品嘗它。
栗子的營養保健價值雖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栗子不能一次大量吃,吃多了容易脹肚,每天只需吃6~7粒,堅持下去就能達到很好的滋補效果。范博士還建議,人們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裡吃,而不要飯後大量吃。這是因為栗子含澱粉較多,飯後吃容易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范博士提醒消費者,選購栗子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澤潔白或金黃。金黃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栗子,相反,如果炒熟後或煮熟後果肉中間有些發褐,是栗子所含酶發生“褐變反應”所致,只要味道沒變,對人體沒有危害.
板栗俗稱毛栗子,是我國的特產,享有“千果之王”的美譽。板栗中約含糖60%、澱粉26%、蛋白質3.7%、脂肪2%,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板栗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
中醫學認為,板栗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止血和消腫等功能,十分適合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以及外傷後引起的骨折、瘀血腫痛和筋骨疼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