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對於中國最早的一部關於解釋詞義的書 說說你的看法正文

對於中國最早的一部關於解釋詞義的書 說說你的看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系。

關於賽裡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法]戈岱司編耿?譯)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裡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裡斯國(serica)。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法文是“chine”,德文是“china”,意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裡,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裡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系。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cina”指的是東方的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社會集團,但是這個名稱在當時所指的具體是哪一個區域、哪一個人類族體、其含義究竟是什麼,現有的各種學說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我認為,古代中國的商、周版圖遠沒有今天中國的版圖這麼遼闊,商、周對西方的影響遠沒有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這樣宏大,在東亞遼闊的土地上除商、周以外,那些被商、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自《禮記曲禮》)的族體則占據著東亞更廣袤的土地。因此,我們無論是在探討“cina”的來歷還是其含義的時候,不能把視線僅限於商、周的區域。
上文見於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61402015


另關於為什麼不是音譯,自然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建國時候的新稱謂,而國家的存在從很早就開始了,在英文譯名上,不能因為國體和政體的變更而否認歷史。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西方其他國家的文字都是字母文字,而且因為地理距離的關系,相互之間的融合比較多。看起來好像音譯更加多。

希望能夠為你解惑。
china是"瓷器"的意思,中國的瓷器很有名呀!當時中國的代表物之一就是"瓷器"啦
(japan是"漆器"的意思)china的原意是瓷器,在古代,中國被認為是瓷器之都,所以一次命名china一詞還有瓷器的意思.地球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是以瓷器聞名天下,所以瓷器"china"這個單詞就成為了中國"china"的替代"china"的意思是陶瓷的意思。因為中國以陶瓷在世界著稱。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茶”和“昌南”。茶和昌南的說法已經被否定。

有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等詞匯來自“秦”的音譯。這裡的秦不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東周時期的秦國。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秦人通過當時的玉石之路來與西方人進行貿易往來。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這是源於“契丹”一名,由於遼朝和西遼自9世紀至13世紀長期是中亞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遼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histankia;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khatay。另有看法認為china等名稱是來源於“契丹”這個名字,因為宋朝時的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都是通過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轉手,歐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經營的貨物的來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詞的出現遠早於宋朝。拉丁語詞匯cathay則來自奧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詞?煮酒論史:與瓷器無關——中國為什麼叫china
2005-04-1915:00:56文匯報
作者:流沙河
新民晚報2004年8月3日16版介紹景德鎮瓷文化。其文說,宋元兩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經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雲:“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推論,其後本鎮瓷器外銷朝鮮、日本、越南,又其後經阿拉伯遠銷到歐洲,皆以產地昌南作為商品名稱。昌南兩音,口碑遠播,寫成法文便是chine,寫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譯成漢文瓷器。瓷器名聲響遍全球,歐洲人就把中國也叫作瓷器,而大寫其字頭,成了china。這個推論亦能自圓其說。
然有極大障礙,景德鎮人難以克服。就是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 那”。這個支 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娘胎裡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 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請容詳說支 那由來。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 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他顯然不同意china與昌南瓷器或與秦朝掛鉤。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雲:“支 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制作,故以為名。”他則直探古梵文“支 那”的原義。兩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時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穎出。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纭,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 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 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 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 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 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 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鎮人不必失望。你們不是還有浮梁縣的高嶺村嗎?沒人替它爭取,它卻進入洋文。在英文裡,kaolin義為瓷土。景德鎮瓷器最初用高嶺村出產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稱高嶺土。kaolin乃高嶺之譯音也。後來歐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裡產的,皆以高嶺稱之。貴村之名於焉“走向世界”,不亦壯哉。

china的一個意思是陶瓷,因為那個時代中國的瓷器在西方人眼裡是很好的,所以為了方便,就把中國叫做了china<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64/45/40/1190644540.5702088.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64/45/40/1190644540.5702088.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chinaischina.notchina.nothingelsetotalkabout.china的原意是瓷器,在古代,中國被認為是瓷器之都,所以一次命名
 

上一页  [1] [2] [3] 

喝酒不醉有什麼方法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