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酒曲的具體做法是什麼?正文

酒曲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谷物稱為曲,發芽的谷物稱為蘖。
二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松散狀態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溫度,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長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曲,其制法是將原料(如面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注釋為“餅曲”。東漢的<<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制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蘖技術為代表,我國的酒曲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曲種類增加;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我國的酒曲制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曲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制造技術比較復雜,工序較長,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曲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曲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曲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霉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霉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復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制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范",有鐵制的園形范,有木制的長方體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質量較為均一。采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麥曲制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曲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中共有九例酒曲制法的詳細記載。其中八種是麥曲,有一種是用谷子(粟)制成的。從制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制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炒小麥生小麥蒸小麥
│↓↓↓
│舂簸舂搗舂簸
│↓↓↓
│炒黃淨簸擇汽蒸
│↓↓↓
│細磨細磨細磨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曲(笨曲類)的制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范)

剌孔

培菌(罨)

曝干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連作者本人也感歎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斗,省費懸絕如此"(注: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釀酒原料的3.3%~2.5%,笨曲為15%左右。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為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這樣低。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霉菌和酵母菌較豐富。作為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麥曲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宋代的酒曲則有了很大的改變。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曲,幾乎每種都加為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術,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天南星,槟榔,丁香,人參,胡椒,桂花,肉豆蔻,生姜,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曲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至於明代酒曲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曲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曲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曲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曲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為七天。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顯然,采用這種堆曲法,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濕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曲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傳統酒曲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從酒曲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曲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小曲制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異:采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水米粉辣蓼草末
││↓│
│└——→拌料←—————┘
│↓
│打實
│↓
│切塊
│↓
│滾角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干
圖2.2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如明代的東陽酒曲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藥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五大曲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曲,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曲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曲。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曲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曲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曲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裡所說的大曲,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曲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制曲原料
大曲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曲中的微生物種類,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制曲工藝
大曲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曲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曲,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在深圳有無適合家庭煮婦的烘焙烹饪課程?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