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鳝魚、鳙魚、鲢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焖羊肉的好時節。下面介紹幾個適合於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炖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羊腎紅參粥:鹿腎(或羊腎)1只,紅參3克,大米100克,調料少許。將羊腎切開,剔去內部白筋,切為碎末,紅參打為碎末,大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及調料,煮1小時食用。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適用於虛弱無力、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等腎陽不足的人群。
胡桃仁餅: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御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小寒養生因人而異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髒。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後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page]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炖湯水進補。
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干冷的日子裡,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在此節氣裡,患心髒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多吃山楂益處多
按照我國的民間傳統,小寒一過,我國就將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四九天,不過寒冷的天氣人的胃口總是不錯,因為總覺得吃飽了才能抵御寒冷的天氣。可胃口好了,難免會加重我們的腸胃負擔,怎麼辦呢,這裡向大家介紹一種簡單易得的東西——山楂。山楂,又叫山裡紅、酸楂等等,那它和我們的消化問題又有什麼關系呢。
據專家介紹,山楂裡含氨基酸,維生素,還有微量元素,有人統計100克山楂就含有維生素c89克,相當於胡蘿卜裡的八九倍,另外山楂裡還含有纖維素,它可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山楂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脂肪酶的活性,所以它能促進蛋白脂肪的分解,有利於食積,幫助消化。
而且專家說山楂對預防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也有很好的作用,如果你覺得把山楂當水果吃有些單調,那麼你也可以把它做成菜比如山楂肉干等。而且山楂與月季花紅糖煮水,可以治療因為受涼引起的痛經,山楂加上益母草治療產後惡露不盡,山楂加上丹參代茶飲可以緩慢的緩解高血壓,高血脂,胸悶等等這些不適的症狀,山楂加上麥冬加上荷葉,經常用它來泡水含漱,漱嘴,對於頭頸部腫瘤放療引起的口干舌燥,有滋陰清熱解毒的作用。
不過,專家建議最好不要空腹吃山楂,而且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吃山楂。酸楂吃多了有活血破氣的不良作用,所以病後體虛還有孕婦不要多吃這個。需要注意的是山楂不能跟人參,還有維生素k,碳酸氫鈉一些鹼性的東西同用,動物內髒裡頭,特別像肝髒裡頭含有鐵含有鋅,這些化學物質在酸楂的酸性當中也容易起反應,影響吸收,所以酸楂跟動物的肝髒最好不要同煮。 小寒節氣的飲食習俗
進入小寒節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冬季干冷的時候,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要性。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著缺什麼補什麼,順其自然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
當然,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日養生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身體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專家們提倡,要根據各自的身體情況適當進行一些體育活動,特別是在陽光出來時鍛煉為佳。強身健體,增強御寒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養生途徑。
南京、廣東的小寒風俗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page]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裡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牆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適合於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節氣內,所以說小寒是全年最冷的節氣。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蘆筍、芥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鳝魚、鳙魚、鲢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焖羊肉的好時節。下面介紹幾個適合於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炖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羊腎紅參粥:鹿腎(或羊腎)1只,紅參3克,大米100克,調料少許。將羊腎切開,剔去內部白筋,切為碎末,紅參打為碎末,大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及調料,煮1小時食用。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適用於虛弱無力、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等腎陽不足的人群。
胡桃仁餅: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御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小寒養生因人而異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髒。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後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page]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