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
我國在南北朝定夏歷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於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於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經》介紹說:釋迦出家前,經過六年苦行,毫無收獲,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脫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視,所謂“粥名良藥,佛所稱揚,義冠三種,功標十利”。(五代·齊己《粥疏》)文獻記載的臘八粥最早見於宋人筆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梁錄》、《武林記事》中亦有類似記載。臘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雜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補,民間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錄有具體的配置方法,可以參閱。還有一種說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索食,挑回寺內。食之有余,則將飯菜曬干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制成粥,回報信施者,並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千日打齋飯,一日臘八粥”之說。
臘八粥一般有鹹甜兩種吃法。鹹法中有豆制品、肉丁或是臘腸。這裡介紹傳統的甜吃臘八粥做法。 材料:白糯米、桂圓、糖;配料是蓮子、銀耳、紅棗、百合、山藥、豆類(綠豆、紅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