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了林高度的評價,高歌贊頌她對封建禮教、對統治階級的反抗精神,贊頌她身上閃爍著詩意和理想的光彩。對於寶、黛,“只要你喜歡他們,像一個知己朋友一樣同他們相處,愛他們,體貼他們,笑聲交響在一起,淚水匯流在一起,你就會受到潛移默化,他們身上那種對於‘人’的完美和高尚的尊重和追求,就會感染你,被你吸收”,可見評價之高。那麼,中學生們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呢?“多愁善感,小心眼,愛哭,尖酸刻薄,任性”,幾乎每一位受訪同學都認識到了黛玉的缺點,然而他們也看到了黛玉身上的閃光處,如她的才情、她的詩意情懷。有女生這樣評價黛玉,“她飽含女性細膩、浪漫情懷”,“既有女性最吸引入的優點也將作為女子所具缺點發揮得可謂‘登峰造極”’,“有強烈反叛精神”,有的甚至把她的多愁善感歸於“才女”所特有的。有男生以思想家的口吻說:“她認識到男女平等,在當時非常超前”,但也不乏有“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心理素質差”之語。大多數人對林還是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她的性格等自與她的經歷有關,如自幼喪母,又寄人籬下,體弱多病”,“黛玉常對他人冷嘲熱諷,實則以此自慰,更覺可悲”,“她的自尊心很強,也正因為這一點,她很容易受傷,但不能認為這是小氣,她的不足之處在於太含蓄了,沒有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而葬花行為,“十分消極”,“多愁善感的體現”,“很憂郁,很有才華”,“以花自喻”,“葬花詞很傳神地歎出自己的身世,更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才華”。這些就是大家“說林”之句,不管同學們的認識、思想是否正確,是否達到一定深度,但這些是他們自己的看法,在這一年齡上他們自己的看法。在黛玉和寶钗之間,男生們的似乎略偏愛寶钗。“她是封建社會裡最完美的女人形象,喜歡她的追名逐利,尤其是楊妃撲蝶一段尤為精彩,夠聰明”,“非常壞,壞得非常可愛,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看來這位同學的處世很有一套哦。也有男生這樣深情款款地說:“覺得她給我想象的空間很多,不像黛玉一樣讓我一想到就有點腳軟,她比黛玉多了點女性應有的自主,少了一份女性不應該過份擁有的優柔寡斷。就覺得她漂亮,有才華……”當然也有女生贊許之句:“她善於處世待人,為人寬容,待人和氣,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很聰明、機智”,“本性不可言善,但也不願行惡,明哲保身,顧全大局,為他人著想,無愧於‘賢寶钗’之名”。“至於‘撲蝶’一事,只為替自己找台階,並沒有故意牽扯黛玉,不能因此背負‘嫁禍’之名”,“撲蝶嫁禍為正常本能反應”。但批評語中女生還是較多於男生,“工於心計,城府深”,“太世故”,“思想認識較落後”。不過總體上大家還是肯定了薛寶钗,認為在現實社會中還
是薛寶钗比較適應生活,黛玉可能只會被歷史長河所淘汰。同學們一反大多數前人“貶钗贊黛”的思想,前人從藝術的角度肯定了黛玉,他們則從現實生活的角度肯定了寶钗。這不能不說是充滿競爭而且物質橫流的現代社會對中學生的影響,一方面,同學們能適應時代發展,有著較清醒較現實的思想,但一方面,有較強的功利心。這不能說完全是壞事,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使他們將來做出不該做之事,防微杜漸,確實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等長輩的關注了,而且同學們的思想有時過於偏激,看人看事太過於感情化,其中大多數是女生,男生的認識還是較理性的,希望同學們在對人對事上都抱著公正、理性的頭腦,畢竟世上沒有絕對的人、絕對的事。
對於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同學們似乎很有見解,大多數人都抱著“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心”,希望寶、黛在一起,雖然黛玉有許多缺點,但愛情需要包容,它可以磨光滑任何一塊滿是稜角的頑石。當然也有現實主義者認為寶玉應當和寶钗在一起,黛玉只適合做情人而不適合做夫妻。更有甚者,認為寶钗和黛玉都不應嫁給寶玉這個多情胚子,太委屈了。也有同學認為寶钗應當和賈雨村,而寶玉應當和湘雲,真是見仁見智。而對於“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思想”,“帶著光輝和芳澤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賈寶玉,同學們給他評價最多的卻是三個字——“娘娘腔”,這也難怪,寶玉自幼在女兒國中長大,難免有些脂粉氣,正如有的同學說的“一個不成熟的小男孩”。在“寶玉是多情還是癡情”這個問題上,同學們各有看法,但他們還是認同黛玉在寶玉心中的至重地位。至於寶玉對丫環們的感情,同學們還只是停留在風流之情與同情、憐憫之間,沒有認識到魯迅先生所指的“昵而敬之”、“愛博而心勞”。作為名著,《紅樓夢》本身就具有引導人們、陶冶人們的性情或教育人們的作用,然而同學們對裡面最具正面意義、最應矚目的寶玉卻是如此評價,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是由於時代不同了,在今天這片個性與自由得到充分發展的天地裡,要求我們的時代先鋒硬是剖析出早已遠離他們和他們無關的壓迫與反抗,可能性大嗎?名著的思想價值本就是在特定的時代裡體現出來的。但是同學們對寶玉的評價確實也引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憂思,如何引導青年人正確對待名著呢?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擺到了我們的面前。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用她的畢生精力管理著賈府,最終卻落得個慣於玩弄權術、刁鑽狡黠、心腸歹毒的罵名。難怪有女生這樣說:“王熙鳳最大的悲劇在於男子不理解她,連和她同類的女子也不理解她。”但是,在書中王熙鳳得不到諒解,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同學們卻似乎認可了她。王熙鳳跟“女強人”這一名詞在同學們腦海裡已緊緊聯系在一起了,他們高歌王熙鳳的魄力、能力,並對王在對尤二姐的做法上也給予了原諒,認為這是作為一個女子的自衛,或許只是方式不對,或許這也只能是當時唯一的辦法了。不過相比之下,探春這朵“帶刺的玫瑰”贏得的贊聲更多,大家更喜歡一個有能力,且又善良可愛的小“女強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為強人、毫無雄心大志的人恐怕在當今社會裡也不會有大作為。同學的“愛強”之心,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曙光!
有人曾經用“一盆剛透出嫩箭的蘭花”、“大觀園富麗堂皇的地氈上擺著的一潔白無瑕的雕塑”來形容心比天高的晴雯,可見評價之高。當代中學生有是如何看待這位“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的女子呢?“她有不甘人下、勇於反抗的精神”,但“勇而無謀”,“只求一時洩憤,沒有考慮到長遠的利弊,最終不但不能擺脫困境,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付出無謂的犧牲,”“應該尋找更好的反抗方法,結合實際來采取更有效的辦法。”聽到同學們的這些高見,我們不得不豎起了大姆指。雖然有些忽視當時的社會背景,但可見當代中學生思維的活躍,思想的成熟,少了些感情用事,多了些理性謀略。
說了這麼多的人物,其實大家最喜歡的還是“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索心上”的史湘雲和來自農村,傻裡傻氣的憨婆婆一一劉姥姥(大概是諸位童心未泯吧。)同學們並沒有把關注的眼光僅投在人歌亦歌的那幾位花中粉蝶上,而是自有所想、自有所愛——這也應歸功於曹先生刻畫人物性格的高超,他使無論是故事中最注目的星星,還是牆角不起眼的花草,都是活生生的,非絕對化的,都是一個永遠可談論的話題。那麼書中那麼多的女子,誰是男同學們心目中的最優妻子呢?75%以上的人都推舉了寶钗,除了認為她賢惠、識大體外,還有一個男生這樣況:“我選寶钗,因為我覺得我不用每天費盡心思地保護她。”這或許會成為新時代男性擇偶的標准之一吧。
《紅》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過人之處,以致於把我們的小讀者的心都攬住了。有男生說道:“看過《紅樓夢》後,我問自己,我睡醒了沒?”“我睡醒了沒”,這一平實而真摯的感想,可勝過歷來評論家對它的千般贊美了。通過我們的問卷,我們看到《紅樓夢》和《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喜愛榜上名列榜首,並且《紅樓夢》似乎還略勝一籌,就連我們本來認為會更喜歡《三國演義》的男生們也有一半站在了《紅樓夢》這邊,“《西游記》似糖水,初時解渴,喝完又覺膩甜,沒有再嘗之心,《紅樓夢》似一壺好茶,初沏時無味,需慢慢出其茶色,則聞之香,品之甘,《三國演義》則為醇酒,常喝不膩,常年不變其味,讀一遍如大醉一場,實在爽快,《水浒傳》則為清水,品之無味,自可用於解渴,偶爾翻翻並無害處,或許還可用於打發時間”這些言語不正體現了同學們對四大名著的認識、理解和對它們的喜歡程度嗎?誰說慣於網上沖浪,樂於追求時髦的新青年不會閒捧《紅樓》話《三國》,誰說傳世名著難覓知音,誰說傳統文化精粹在新文化沖擊下危機重重?我們想,現在那些為《紅樓夢》等名著的命運自憂天的杞人也該一笑釋千愁了吧。
總上所述,雖然同學們年紀輕輕,但對文學著作卻自有見解、別有見解。當然,因為知識面不夠、閱歷較淺,有些觀點稍微片面,但其中也不乏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見解,甚至有些獨辟蹊徑,一反前人之論,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新青年的思想,看到這斑斑智慧之光,我們可以自豪地高喊出“江山代有才人出”之句了!是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思想性,藝術性確實比那三部要高很多並為人們所公認。好 我們認為,要談論西方美學家在現代美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不能繞開托爾斯泰。說來也真奇怪,在西方美學史上,也許是由於歐洲人的傳統意識,或是歐洲文化霸權的緣故吧,托爾斯泰一直作為歐洲美學家批駁的靶子,對其貢獻和地位卻避而不談;中國人講西方美學史,對托爾斯泰也只字不提或提之甚少,這可能是由於政治形式或意識形態領域內斗爭的緣故吧。比如說朱光潛先生60年代初編寫的《西方美學史》教材中就沒有對托爾斯泰美學思想的介紹(盡管,在朱先生的許多美學著作中,還是多次提及托爾斯泰及其美學思想的)。
然而,我們認為,如果將托兒斯泰的美學思想放在整個西方美學史中來考察,那麼,就其貢獻來看,托爾斯泰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藝術情感說和藝術的三個基本特點,指出了藝術的普遍性和人類社會的共同經驗之間的聯系;同時他還堅決否定將美視為藝術的基本規定性的所謂“美的藝術(finearts)”,否定“美是藝術”的觀點。托爾斯泰是傳統的“美的藝術”中對美的本質的研究轉向在現代藝術中對藝術本質的探討的裡程碑,也為現當代二十世紀美學領域中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定了基礎,具有一種橋梁性的作用。
一
美是什麼?藝術又是什麼?在藝術的性質和作用的問題上,我們首先會遇到“藝術”與“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首先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西方美學的歷史。
第一階段:從古希臘到1750年左右,“現代美學的中心概念‘美’並沒有在古希臘的思想或文獻中帶有現代意義出現過。希臘詞的‘美’以及它的拉丁文同義詞pulchrum,都是和道德上的善不可分離的”;“中世紀的美的形而上學概念則帶有濃烈的神學性質:上帝被看成是美之所以為美的終極因”;“文藝復興時代的美的概念開始具有現代意義,它首先被用來指藝術中所存在的那種和諧”。[1](21)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美”從一個對客體外在形態進行感性描述的形容詞,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等人的思索,逐漸轉化為一個具有抽象概括意義的美學范疇。柏拉圖“美的相”概念的出現,成為“美”作為哲學范疇出現的標志。在這一階段,出現了從主觀的快感、客體自身的比例或秩序以及先天存在的“理念”等角度來界定美的種種取向;同時,也出現否認美本質存在的相對主義觀點。可以說,幾乎整個西方美學史對於美本質進行界定的路徑都已經開始出現。在這樣一個階段,“藝術”與“美”沒有關系,同時“藝術”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藝術,而被認為是一種遵循一定規則進行生產的技藝或手藝,藝術家就是手藝人或匠人。然而,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藝術由於圍繞著“美”旋轉而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意義。第二階段:從1750年鮑姆加登《美學》的出版直到現在。這一時期,美學的夜空星光燦爛:“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確定下來,出現了博克、休谟、鮑姆加登、萊布尼茨、康德、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