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本身有高血壓甲減能飲決明子和山楂泡的茶嗎正文

本身有高血壓甲減能飲決明子和山楂泡的茶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取得重大突破”的宣傳。
  中醫怎樣治療高血壓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是因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損傷,或因年老體衰,腎精虧損等導致髒腑陰陽平衡失調,風火內生,痰淤交阻,氣血逆亂所致。治療時通常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肝陽上亢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之法。方用天麻鉤籐飲(天麻、鉤籐、生石決明、山栀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籐、茯苓)。該方具有鎮靜、鎮痛和降血壓作用,故本方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常用方。用該方出現筋脈拘急,手足痙攣,舌绛(深紅色)苔少等症狀則要停用。
2.肝腎陰虛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痛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滋補肝腎、養陰填精法。方用杞菊地黃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該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調血脂和抗動脈硬化的功效,適於腎性高血壓患者。需注意如果平時脾胃虛弱、食少、大便稀爛的患者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
3.陰陽兩虛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滋陰助陽法。方用金匮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該方能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微循環,並通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而起到降血壓作用。用該方出現口干、咽痛、發熱等症狀則要停用。
4.痰濁中阻型
  表現此證多見於肥胖型高血壓病患者。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脹、沉重如裹、胸悶多痰、肢體沉重麻木、苔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法。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半夏白術天麻湯能有效改善痰濁中阻型高血壓患者的血脂代謝,使患者血脂代謝正常,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增強血管彈性,從面使血壓趨於正常。用該方出現口干喜飲,五心煩熱等症狀則要停用。
5.淤血阻滯型
  表現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痛如刺、痛有定處、胸悶心悸、舌質紫暗、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活血化淤、理氣止痛。方用血府逐淤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該證型多見於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多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血府逐淤湯具有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的作用,通過擴張血管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該方對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比如高血壓並發腦出血者則要停用。
6.沖任失調型
  表現本證多見婦女更年期前後,血壓不穩定,多隨情緒變化而波動。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舌質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治療宜用滋補肝腎、調和沖任法。方用二仙湯(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當歸、知母、黃柏)。研究表明更年期高血壓是婦女更年期中的一個主要病證,二仙湯由壯陽與滋陰益精藥合用,其既能溫補腎陽,又能滋陰益精,濡養沖任,諸藥合用,直達病所而獲降壓效果。用該方出現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等症狀則要停用。
  以上是高血壓病的幾個常見中醫證型,臨床上要准確把握每個證型的辨證要點,治療以代表方為主,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服用西藥降壓後,症狀仍不能緩解者,配合中醫辨證論治,不僅能提高降壓效果,而且還能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也是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優勢所在。
鏈接
●高血壓伴隨症狀的中藥加減
  兼見失眠:加用中藥柏子仁、酸棗仁、遠志、燈心草、夜交籐、合歡皮等安神助眠。
  兼見胸脘痞悶、惡心厭食:加用蘇梗、旋復花、丁香、藿香、佩蘭、荷葉、砂仁、蔻仁等。
  兼見耳鳴重聽:加用石菖蒲、郁金、磁石等。
  兼見腰膝酸軟,可加用桑寄生、川續斷、巴戟肉、鹿角膠等。
●目前認為具有降壓作用的單味中藥
  鉤籐、夏枯草、桑寄生、淫羊藿、菊花、黃芩、丹皮、杜仲、酸棗仁、臭梧桐、決明子、山楂等。
  編後:中醫藥在對高血壓的症狀治療上,有其獨特的優勢,與西藥聯合使用更能互相取長補短,提高療效。但與單用中藥相比,西藥降壓作用更為有效、確切。因此,中藥不能完全替代西藥的作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規范地使用。你應該讓他改換中醫治療了,西醫的降壓藥吃長了耐藥性強就是會這樣了,高血壓這樣的慢性病中醫對其發生機理比西醫要看得透徹,通過全身綜合治療調理,降壓效果比西醫的藥物要好得多,而且副作用還小,要找專科中醫看。
 

上一页  [1] [2] 

黨參 黃芪 排骨 蓮藕 山藥 枸杞可以一起煲湯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